正文 第24章 嬰幼兒護理:全麵打好孩子的根基(5)(3 / 3)

(3)讀肢體語言

正常小孩兒肚子綿軟,手足溫暖,頭如青黛,唇如朱點,縱哭無多哭,雖眠不久眠。小孩兒不會裝病,五髒有病都會在體表有表現。比如肝主風,小兒肝風一動,會哭叫煩悶;心主熱,心病則驚悸不安;肺主氣,肺病則咳嗽多嚏;脾主困,脾病則吐瀉、嗜睡;小兒腎精不足則先天虛弱。

小孩兒氣乏,則囟門塌陷;血衰,則頭發如黃穗;脾冷則哈喇子多。

如果耳梢冷、尻骨冷、四肢冷,為痘疹欲發的症候。如單指稍冷,氣血不足,恐發驚癇。小兒無故皺眉曲腰啼叫者為腹痛,兩耳常熱紅,有風熱。

小兒推拿

小兒的病大多從起居飲食上得,所以小兒病不要急於上藥,也不宜針灸。多服藥,易氣血衰,多針灸,則破肉、損筋、敗胃、壞腸。對小兒病,大人要憐惜之,撫摩之。再說,人體有自愈能力,小兒處在生長發育的快速期,很多的問題隨生長過程可以解決,如果越俎代庖,妄下醫藥,有時難免弄巧成拙。

小兒病還有個特點,就是按《傷寒論》六經辨證治療的話,一定會很快走到太陽經,病愈的表現可能是高熱一次,好把病邪徹底帶走,而父母一見小兒發熱,便方寸大亂,這樣每每功虧一簣。所以治療小兒疾患的最穩妥的方法還是按摩、推拿。

針對小兒的三種常見病,我介紹一下中醫常用的幾種家庭治療法。

(1)推三關,治脾胃不和

從小兒尾閭處沿脊柱上推,一邊推一邊提拉,至大椎穴,然後從上摩下。每天三次,可肥壯小兒,脾胃大開。

脊柱是督脈,主氣,陽氣足,則全身運化。從尾閭到腎腧(腰部)是尾閭關,從腎腧到大椎是夾脊關,從大椎到後腦是玉枕關,背後三關對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無論大人小孩兒,常按摩,身體強健。

(2)揉肚子,治腸胃不舒

小兒的肚子一硬就是不好的征兆,要麼大便幹結,要麼發燒。所以要勤揉小兒肚腹,如揉麵狀,或按摩他的肚臍,左右旋轉72次,再從心口向下推至小腹。

人背後有三關,胸前有三焦,三焦通暢,三關運行,人就氣血平和,無病。所以,常揉腹,常推背,是養生大法。

(3)擦蔥薑湯,治慢驚風

小兒流涕昏悶,大人可用蔥薑湯蘸指,先擦洗鼻孔,以通髒腑之氣。然後在小兒鼻孔兩邊擦洗數十次,由鼻梁再推至山根,上印堂,再分抹眉額,至兩太陽穴。可治療一切寒熱感冒,及按揉腦後風池穴,令小兒大哭,出汗,熱退。然後用柔軟的幹布擦小兒頭麵和身上的汗,不要招風。

(4)小兒高熱怎麼辦?

小兒高熱是最讓父母擔心的了,就怕小兒抽風。小兒高熱時,一定要先辨別病證:如果是簡單的外感,就用鮮薑2片,蔥白1莖,大棗2枚煮水喝(量的問題隨年齡和體質而變化),以出汗為愈,多注意休息。如果是食積,且不大便,就把鮮薑換成藥店的幹薑10克,煮好晾涼後再加點童便做藥引子,因為幹薑主裏,鮮薑主表。這隻不過是權宜之計,如果父母能略通醫道,會開《傷寒論》的方子,就更地道了。如果是嘔吐兼高熱,或出疹子,自己拿不準的話,還是要求助於醫生。

周歲前的小孩兒喂不進去藥湯怎麼辦呢?母親可以把羹匙放在大哭的小孩兒嘴裏,不要急於撤出羹匙,等小兒吞咽下去後再拿出,否則小寶寶會吐出來。還有些小藥對孩子也不錯,可以在家裏常備,比如王氏保赤丸、小兒至寶丹等,很方便小兒服用,但要對證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