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主張“勿勤抱持”還有一個原因是母懷鬱熱。新生兒本是純陽之體,如果總是被母親抱著,就會熱上加熱,容易有疾患,會損害健康。
防驚恐
現在的年輕媽媽大多工作壓力大,精神容易緊張,加之在嬰幼兒調護方麵缺乏經驗,所以照顧孩子時,往往做出一些莽撞的事情而不自知。
舉個例子,小孩兒一出生,父母欣喜之餘最關心孩子的健康問題。孩子的視力是否正常?通過轉來轉去的小眼珠可以判斷。孩子的聽力怎樣呢?有的家長就學習一些所謂西方的科學方法,比如猛地關一下門,看小孩兒是否扭頭朝向門的方向看。諸如此類的方式,父母用著便捷,實際對孩子的傷害卻特別大。因為此時小孩兒囟門未合,處於“精神未全”的狀態,五髒的神明都沒有定住,魂魄也沒有完全固攝,這時如果“嘭嘭嘭”地使勁關門,或者大聲吼叫,一定會嚇著孩子,傷到孩子的魂。而中醫認為,魂在五髒裏對應肝,肝在五色裏主青。所以受到過驚嚇的小嬰兒臉上有個象,就是山根部位(位於鼻子根部,在兩眼之間,是鼻子的起點)呈青色,或山根兩邊可以看到青色的脈管。
觀察到小嬰兒受到驚嚇後,我們要先分析原因,如果是大人無意識的過錯,就立刻改正錯誤,同時精心調護嬰兒的飲食,氣血足了,魂魄就能夠定住,驚嚇的症狀也都能夠消散,家長也不必過度憂慮。
試探孩子聽力是否正常,古人有個非常精妙的發明——撥浪鼓。在中國傳統的廟會上,家長都喜歡給小孩子買個撥浪鼓玩。撥浪鼓在現在的市麵上也都有賣的,家長可以買一個。拎著小鼓,在孩子身邊咚咚咚地搖蕩幾下,看孩子是否順著聲音轉頭就可以輕鬆測試聽力了。
波浪鼓還有一個好處,鼓音主生發。古代打仗前,一定要先敲鼓,鼓能振奮士氣。等要收兵的時候要鳴金,就是敲擊金屬物,叫鳴金收兵,因為金主肅降之氣。對於小孩子來講,如果脾弱的話,還會出現一個症狀——經常會昏昏欲睡。這時其實不用吃藥,就用撥浪鼓在孩子身邊常搖晃搖晃,就能慢慢地使孩子體內的氣機生發起來。
四告別病痛——平安就是福報
中國人現在最怕孩子病倒,所謂“病一個倒全家”,意思是孩子一旦生病,不僅爸爸媽媽著急,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也著急,整個過程都可以拍一部大片——“全家總動員”。俗話說:“沒有內急不感外寒。”當孩子病好以後,全家六個大人幾乎都得輪流病一遍。
孩子生病,家長也心焦。本節重點圍繞小兒疾病談幾個方麵。
停止亂服藥,養好脾和胃
所有的父母都要小心一個問題,別給孩子亂服藥。孩子的脾胃功能原本就脆弱,藥的性質又普遍偏寒涼,亂服藥會損害孩子的脾胃,進而損傷孩子的神明。
小孩子神明純粹,沒有世事的熏染和幹擾,不會產生情誌上的淤滯。正常狀況下,小孩子的病多半都是喂養不當引起的脾胃問題。有的小孩兒總在周末發燒,就很有可能是吃撐了或是吃的東西不恰當,又或是衣服穿得不當,從而傷了肺、傷了脾胃造成的。因此,但凡孩子生病,我們主要從脾胃著手醫治就不會有大問題。
比如咳嗽,這是一種小孩兒常見病,家長不要輕易上藥,如果濫用、久用抗生素,就容易轉成哮喘。前些天我遇到一個朋友,他的孩子每年都犯咳嗽,一咳嗽就送醫院輸液,每年都要折騰好長一段時間,到現在都沒治愈,小孩兒看起來麵黃肌瘦,吼嘍帶喘的。
我個人對他的建議就一條:先把藥都停下。因為肺主皮毛,咳嗽本來是肺受寒,此時需要宣散的藥,小孩兒隻要還有勁兒咳嗽,說明他身體還有宣散的能力,濫用抗生素則是將風寒使勁往裏憋,而且還不停地調孩子的元氣,病情自然越來越嚴重。
停藥的目的一是停止亂服藥給孩子身體造成的傷害,二是人體有自愈能力,是能夠克服疾病的。自愈能力是人體最寶貴的功能,隻要身體強壯了,有些疾病自然就消掉了。所以停藥以後,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不斷督促孩子鍛煉身體,好好吃飯,把脾胃調理好,身體就會變得強壯,疾病也會自動遠離孩子。
懂得醫理很重要,漢代醫聖張仲景有句話說得特別好,叫學醫“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意思是通醫學的話,對上可以治愈親人,對下可以幫助勞苦的人,在中可以自己養生。這裏我想特別強調一點,如果父母懂得醫理,再遇到孩子生病,就不至於手足無措地亂用藥,這樣孩子健康,父母也心安。
富家兒多病,貧家兒多安
中國有句老話,叫“富家兒多病,貧家兒多安”。說的是家境殷實的孩子衣食無憂卻多病多災,貧賤人家的孩子缺衣少食反而平安健康。這話聽起來似乎與常理背道而馳。果真如此嗎?讓我們來細細考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