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坐則傷脊骨,尤損天柱”,這時,如果把孩子拘束住,天天強迫他乖乖地坐著,就是損天性,而且會傷到脊骨,傷脊骨就是傷陽氣,嚴重的話,小孩兒的整個督脈都會受到損害,包括腦部的骨頭。
此外,小孩兒一二歲時不宜讀書學習,古人說:“如若蒙師,五體皆病。”意思是這時如果給孩子找個老師,教他識字讀書,小孩兒全身都會得病。這是為什麼呢?一是我們在上文講過,此時的孩子“憨嘻跳躍”就夠了,如果將孩子拘束住,會傷害到孩子的身體;二是思傷脾,嬰幼兒脾胃本就脆弱,此時再強迫孩子讀書學習,思慮過甚的話,孩子會得脾胃病。當然有的人先天就有讀書的根性,兩歲時就十分有定性,耐受力特別強,那也未嚐不可。
一般情況下,小孩兒一二歲時,他的任務就是玩,痛痛快快地玩,不可以讓他過早讀書。從某種意義上說,小孩兒的玩就是學。所謂學習,就是既能獲取到某種知識,同時又能夠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而小孩兒玩的時候,其實是在模仿大人的生命,在模仿的過程中,他會逐步獲得對自我的認知。同時,小孩兒玩耍時狀態非常好,他們心無旁鶩,非常地執著,非常地認真,從中得到了極大的樂趣。因此,玩是學習的最高境界,能在快樂中學習才是真學習。如果一個人小時候連玩都沒學會,那麼這個人的一生就缺失了很多的情趣。古人有一個觀點很有趣,要判斷小孩兒的品行,主要看他小時候玩些什麼內容就可以了,比如孔子小時候玩的是俎豆祭祀之禮,這就是孔子的根性啊!
對嬰幼兒的教育,我主張“放養”而不是“圈養”。小孩兒一二歲時,玩耍嬉鬧是孩子的本性,孩子就應該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下成長。這恰好與傳統文化中“守時守位”的理念相吻合,即該做什麼的時候就做什麼,該玩的時候就玩,該學的時候就學。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焦慮於孩子的早教,總怕孩子學晚了。但怎麼不想想自己是幾歲開始記事的?自己是多大開悟的?自己的成功是否都與學習有關?……再說了,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啊,著什麼急呢,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事,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理解能力,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悟性,又有多少天才是急出來的呢?!
嗬護日常起居,讓小兒養精蓄銳
少洗澡
現在的孩子,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就天天洗澡。我在醫院隔著玻璃門見過,醫生一隻手托著孩子的小胸脯,另一隻手擰開水龍頭直接衝,因為小臍帶還沒掉,一般都是倒著衝,衝後背。我總擔心是冷水,心疼孩子,那麼小怎麼受得了?後來得知是溫水,才稍許放下心來。
古代的胎育智慧是讓孩子少洗澡。其實,小孩子洗澡可以增加他的代謝,但不要洗太長時間,托住孩子的後脖頸,在溫水中洗洗就可以了,然後換上簡單的棉布衣服,孩子就很舒心了。剖腹產的孩子洗後要多用大毛巾擦擦身體,再裹上孩子輕輕擠壓幾下,增加孩子的皮膚感知力。
多睡覺
中醫認為,心主神明。小孩兒天機活潑,無所用心。不用心,則心血不耗,累了馬上就能沉睡,沉睡方能大養身體。
小孩兒應多睡,小孩兒的睡枕也很講究,可以用新綠豆,或喝過曬幹的茶枕,其清涼,可去胎毒、熱毒。
忌勤抱
生養兒女,不可不愛惜,也不可太過愛惜,愛惜太過反而有害。比如小孩兒新生,不可以一聽見哭聲就抱起來,清代唐彪在《教女遺訓》中這樣說:“小兒初生,勿勤抱持,裹而置之,任其啼哭可也。”意思是嬰孩出生不久,家長不要總抱在懷裏,隻要將孩子包裹好,放在床上就可以了,小孩兒要哭就隨他哭會兒。
是不是古人就不愛惜孩子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古人的做法蘊含著深刻的醫學道理。中醫認為,啼哭不僅無害,反而有利於嬰幼兒的健康,因為啼哭也是小孩兒鍛煉身體的一種方式。
首先,新生兒的肺功能尚不完善,而肺在五聲裏對應哭,因此,新生兒的哭其實是在鍛煉肺氣,可以強化肺功能。
其次,如果我們留心觀察,會發現小孩兒哭時有個很有趣的象:使勁踹著腳嚎啕。不明就理時,還以為他們受到多大委屈呢。實際上踹腳蹬腿也是一種鍛煉。在踹腳蹬腿的過程中,新生兒把從娘肚子裏帶來的濕滯給宣散出去了,即“宣達胎滯”,起到了清火泄熱的作用。
當然,父母要學會聆聽,慢慢琢磨孩子的哭聲,辨別是真哭還是假哭。如果是真哭呢,有可能是餓了,也有可能因為孤獨寂寞,還有可能是生病了,有經驗的父母可以細細分辨。
假哭的一個特點是不流眼淚。別看孩子蹬腿嚎啕,動靜挺大,如果眼淚都不流,隻是一聲接一聲地“哇哇”大哭,這其實是在跟大人打招呼呢,“我是小神仙,你們快來伺候我呀”。如果大人沒讀懂,他們會哭得更厲害,這就相當於在發脾氣了。中醫認為,不流眼淚就說明沒動情,不動情就不傷身體。人之所以生病,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太動情而導致體內淤滯,像生活中性格大大咧咧的人,一般來講身體相對好些。所以小孩兒哭的時候,大人先觀察觀察,如果隻是在鍛煉身體,我們就別打攪了,讓他們哭哭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