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下來一百天時,古人要舉行一個慶祝儀式,為孩子的健康長壽祈福。比如喝百日酒、拍百日照、賞日等。現在我國有些地區仍然很講究過百日,雖然可能慶賀的內容和形式發生了變化,但這個習俗已然成為一種傳統文化,至今長盛不衰。
古代在孩子過百日時還有一個風俗,就是給孩子取名。《禮記》中對此有形象的描述:三月之末,擇日剪發,男角女羈,妻以子見父,父執子之右手,咳(通孩)而名之。意思是,孩子生下來百天後,要給他選個日子剪發。剪發時,如果是男孩兒,將頭兩側的頭發留下,束成兩個犄角;如果是女孩兒,將剪後所餘之發與頭頂的十字形發縫相重合,在頭頂紮一個犄角。然後母親抱著孩子來見父親,父親握著孩子的右手,樂嗬嗬地給孩子取個名。孩子的名取定以後,母親會把孩子抱回內室,將孩子的名字通告親戚。
為什麼不是一出生就取名呢?這是因為古代生存條件惡劣,養育孩子艱難,小孩子生下百天才代表他真正存活下來了。
古代取名比較隨性,一般都是根據孩子的特點來起,求異不求同。比如中國曆史上的鄭莊公叫寤生,“寤”就是難產之意。鄭莊公的母親在生他的時候難產,在床上翻滾呼喊了兩三天,鄭莊公才伸出一條腿來,於是得名寤生;晉成公名黑臀,因為他的臀部有塊黑色胎記。
從嬰兒的生命節律來講,百日的意義也很重大。所謂“百日任脈生,能反複”。意思是百日之時,小孩子的任脈已經長得很好,後天的血開始足起來,孩子俯臥時可以抬頭了,雖然胳膊抬不起來,但是脖子能動了,而且能在床上滾動。古代經典育兒理論中有句俗語,叫“三翻六坐”。其中“三翻”就是指的這一點,即三個月時孩子會翻身了。這時,父母要小心看護,別讓孩子自己翻滾掉下床。
這裏的三個月是一個大概的時間段,假如冬天孩子衣服穿得厚,有可能到了四個月時孩子才會翻身。如果四個月後孩子還不能翻身,孩子神經係統的發育可能有問題,甚至有可能是腦癱。我接觸過一些癡傻兒童,有老師告訴我,這種孩子有可能在繈褓期間被保姆摔過,造成頭部淤血,長大後要麼癲癇,要麼癡傻。如果保姆不說出來,孩子太小又不能言語,父母就無從知曉。所以父母選擇保姆時尤其要仔細,家政技能是其次,人品最重要。
六個月時能獨坐
明代醫家徐春甫在《胎氣稟受不同論》裏說:一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獨坐。意思是,孩子出生六個月後,臀部的尾骨長結實了,可以讓他學坐。俗語裏“三翻六坐”中的“六坐”,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一般而言,絕大部分寶寶六個月時能達到“靠坐”的狀態,比如可以倚靠沙發而坐,或由大人抱坐在腿上等,而且坐時有身體前傾的趨勢,發育好的寶寶甚至能雙手向前撐住獨坐。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加以訓練,八個月時寶寶就能坐穩了。
七個月時可學爬
二百天後是什麼狀況呢?古書上說: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匍匐。意思是七個月時,孩子的外掌骨已經長成,此時可以爬了。
此時,父母可以多訓練孩子爬行。爬對所有的小孩兒都至關重要。通過爬行,孩子不僅可以練習手部和膝部的支撐力,而且可以有效提升運動協調能力,從而有助於大腦的發育,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有的父母信奉西方的育兒理論,認為孩子一出生就有行動能力,隻是潛能沒激發出來,於是在孩子剛出生不久,就天天提溜著,開始鍛煉他們的行走能力。殊不知,這正應了老人們常說的一句俗語——“還沒學爬,就想學走”。學爬比學走更重要,家長別急於讓孩子走路,何況孩子會爬也要等到二百天後呢。所以,孩子的生長發育有著內在的生命節律,如果無視客觀規律,一味地拔苗助長,對孩子的身體反而有害。
周歲時可學走路
小孩兒一周歲時,古人的說法是:三百六十日為一期,膝骨成,乃能移步。意思是小孩兒的膝蓋骨到這時才成熟,家長可以教小孩兒站立行走。
教孩子學走路,有一個必經的過程。剛開始時,可以雙手扶著孩子兩腋,讓孩子嚐試著適應站立的狀態,畢竟自出生以來,孩子習慣了被父母抱著,忽然一下站立起來,他們也會感覺恐懼。當孩子膽量漸漸大一點時,家長可以扶著他們慢慢走,小碎步都可以。同時,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摸索,像家中的沙發邊,床邊,孩子都可以扶著練習,家長在旁邊注意保護就沒問題。再者,父母不要太急於求成,遲點走路也不要緊,心態上放輕鬆就好。
兩歲以前不讀書
小孩兒一二歲時,古人講了這樣一段話:“憨嘻跳躍是其本性,拘坐則傷脊骨,尤損天柱。如若蒙師,五體皆病。”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可以分兩層來理解。
首先我們看看此時小孩兒的生命特性。小孩兒純陽好動,一時不得歇息,所以“憨嘻跳躍是其本性”,同時這句話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小孩兒天真活潑、無憂無慮的性情,他們走起路來都是蹦蹦跳跳的。我將這種顛著走的樣式叫做“兒童式走路”,可別小瞧了這種走路方式,隻有陽氣足才會生機勃勃,我們成人很少能這樣走路。這就是兒童的本性。所謂“小孩兒不蹦跳,必定有病鬧”,如果哪天父母發現小孩兒不愛活動、精神萎靡,那孩子極有可能是病了,應該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