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嬰幼兒護理:全麵打好孩子的根基(2)(1 / 3)

嬰幼兒時期,合適的喂養能夠促進小孩子的健康成長。但因為此時小孩兒的脾胃運化功能尚不健全,容易造成積食,加上一些不恰當的喂養方式,就更會增添小兒的胃腸負擔,比如大人可能不知不覺中就忘了七分飽的原則,一次性給小孩兒喂得過飽,造成小孩兒嘔吐、拉奶瓣、便秘、腹脹等腸胃疾病。孩子難受,大人也心焦。

對此,古人有個好方法——頻揉肚,即經常給小孩兒揉揉肚子。這麼做的道理何在呢?嬰幼兒腸胃嬌嫩,容易有積食,以輕柔的手法揉摩肚腹,可以起到助消化和暖肚溫胃的作用,從而利於小孩兒保持六腑通暢。就拿我們成人來說,飯後如果感覺腹脹不舒服,會自然而然地撫摸肚子,這就是人的一種先天自救。因此,揉摩腹部對脾胃尚未發育成熟的嬰幼兒來講,非常有效。

生活中,媽媽可以用嬰兒按摩乳給寶寶揉肚子,一般從肚臍開始,以順時針螺旋向外輕輕按揉,每天三次,每次二十分鍾,一直堅持下去,用不了多久,吃奶嘔吐、拉奶瓣及肚脹的現象就會消失。這種物理的方法比吃藥好。對於嬰幼兒來講,藥能不吃盡量不吃,是藥三分毒。

另外,嬰幼兒體質脆弱,對疾病抵抗能力較差,一旦染病,病情往往發展迅速,如果很嚴重,我建議大家還是到醫院診治。

二嬰兒如何穿衣——一寒三暖三涼

忍三分寒,穿七分暖

為什麼要“忍三分寒”呢?中醫認為,嬰幼兒身體陽氣盛,屬純陽,易生熱,如果穿得過暖,小嬰兒的筋骨會變得柔軟,這不利於其生長發育。

穿得過暖還會傷害皮膚和肌肉,嚴重的會傷到血脈,出現“瘡癢”,即濕疹,或皮膚病。

穿得過暖,孩子還容易出汗,出汗後容易受涼感冒,而肺為嬌髒,感冒容易引發呼吸道感染,進而引起諸如咳嗽、哮喘、發燒等肺部炎症,如果感冒嚴重,甚至還會導致諸如肺炎、心肌炎等多種並發症。

很多人對“要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這句古訓早已爛熟於心,隻是臨到現實生活中時,不自覺地就拋諸腦後了。我認識一位老人,平時常念叨這句話,但真正到照顧孫女時,不僅裏三層外三層地把小孩兒裹得像個粽子,最後還給戴上一頂帽子,口裏說:“我不管那麼多,反正不把她包厚一點,我就是不舒服。”

我們明白了過暖的危害,就要注意了,千萬不要好心辦壞事。

小兒三個月後,每天上午要適當抱孩子多到戶外轉轉,吹吹微風,曬曬暖日。見風日,接地氣,孩子柔脆的肌膚才能更加堅實,既補鈣,又提高了免疫力。不能讓孩子成為溫室裏的花朵,太嬌嫩而經不起風雨。

在穿著上,古代有個習俗:給小孩兒穿舊衣。這裏麵的講究很多:一是舊衣柔軟,不擦肌膚;二是惜福;三是取其不太暖。

其實,“三分饑與寒”不僅僅是對新生兒的要求,七歲之前的小孩兒最好都遵守這個原則。因為《黃帝內經》講,孩子七八歲時腎氣才堅實一些,後天的脾胃也才慢慢強大起來。

不過暖並不意味著可以保持寒濕。小兒的衣服要日曬夜收,不可露天過夜。因為夜露寒濕,令小兒黃瘦腹痛。

夏天,小兒最好穿小夾衣獨臥,薄被單蓋不住,小兒的腿老愛動。冬天,可以和母親睡在一起,但母親的口鼻不能對著小兒的囟門,母親的鼻息容易吹著小兒的囟門,使小兒感受風疾,動輒鼻流清涕。

背暖、肚暖、足暖

嬰幼兒穿衣方麵,除了要“忍三分寒”,古人還提倡一個原則:背暖、肚暖、足暖,即小孩兒的後背、小肚子和小腳丫這三個部位一定要保暖。

背暖

背暖首先要養護好小兒的肺俞穴。肺為嬌髒,在《逐月養胎》一節中我們知道,足月的胎兒幾乎所有的器官都已準備就緒,隻有肺需要在出生後完善功能。也就是說,新出生的小孩兒,肺氣最弱,需要好好地養護。

《黃帝內經》說:肺司呼吸。肺俞穴保養得好,小孩兒得呼吸道疾病的可能性就降低了;而且,肺主皮毛,養護好肺俞,人體最大的呼吸係統——皮膚的功能也會變強,從而有助於增強孩子的抵抗力。

中醫裏非常強調後背的養生。一方麵是因為後背為陽,太陽寒水主之,所以後背很容易受寒。此外,古語有“背者胸中之腑”的說法,五髒的很多經脈都集中在後背上,人的後背有許多成對的神經。所以,五髒的所有問題幾乎都在後背上有所反應,觀察後背的健康狀況有助於判斷五髒是否病變。同時,養護好後背也有利於五髒的功能運行。

後背的養生,我在《從頭到腳說健康》一書裏做過詳細講述,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可以看看。

具體到嬰幼兒的養護,我們可以給小孩兒穿個小背心,這樣既不至太熱,又暖背,還守了三分寒的原則。其實老人也應該這樣養生,尤其冬天更要特別注意,因為老年人髒器老化,陽氣衰弱,若不注意背部保暖,風寒極易通過背部侵入,從而導致五髒功能受損。所以,除了棉襖,老年朋友如果再加一件緊身的棉背心或皮背心,就能防患於未然,平安健康過冬。

肚暖

為什麼要保持肚暖呢?因為肚子是脾胃之所,而小孩子的脾胃先天就比較弱,隻有胃暖才能夠消化積食。如果不小心腹部受寒,孩子會肚子痛,嚴重的還可能會拉肚子。而脾胃功能一受到損傷,就不能有效地把營養物質輸布全身,不利於嬰幼兒的健康成長,所以保持肚暖就是保護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