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嬰幼兒護理:全麵打好孩子的根基(1)(3 / 3)

關於小孩兒吃的方麵,古人有很多講究。比如小孩兒六個月大時,可以喂粥。五六歲時,小孩兒的脾胃功能開始強壯起來,這時可以適當沾點葷腥。現在的小孩兒大部分是食肉一族,有的兩三歲時就特別能吃肉了,經常有家長說:“我孩子胃口特別好,特別能吃,雞腿一頓能吃好幾個!”語氣還挺自豪。我能理解,家長都心疼孩子,隻會擔心孩子吃不飽,沒有埋怨孩子吃太多的,咱們養孩子都是“揣孩子”。實際上,這種做法是有問題的。一是我們要記住,雞肉少吃為妙。因為雞為火性,也為發物,多吃隻會讓孩子越來越胖。二是古人認為年輕人多吃肉容易引發性欲,最好的原則還是少吃肉。

小孩子和大人在飲食的偏好上完全不同:大人是身體需要什麼就吃什麼;小孩子則是嘴饞,什麼都想吃,而且越是別人家的東西越好吃,比如自己家有紅薯不吃,到別人家裏卻把別人的紅薯全吃了。中國古代有種做法,既然小孩子覺得別人家的飯菜格外香一些,就讓孩子偶爾地吃吃“百家飯”,即到不同人家家裏吃,同時也邀請別人家的孩子到自己家做客吃飯,其目的就在於互通有無,交流情感。現代社會,鄰裏之間一般都是天天照麵卻不知對方姓甚名誰,而且由於工作、生活節奏加快,小孩子吃“百家飯”的機會很少,當然如果有相熟的朋友,我是建議可以互相輪流著讓孩子吃吃“百家飯”。不過做父母的一定要記住“三分饑”的道理,別讓孩子吃得過飽。

不傷脾胃,要點有四

小孩兒的脾胃比較虛弱,父母喂養的時候尤其要小心,不要傷到脾胃。關於小孩兒的飲食,現在的家長出現了一些誤區,對此,我認為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忌吃得過飽

家長總怕孩子營養不夠,即使孩子已經吃飽了,卻總是一個勁地“硬灌”,像填鴨似的。其實吃得太多易導致消化不良,會引起腹痛、便秘等疾病。這一點在“三分饑”裏我已詳細講過。

忌追著喂飯

民間養兒諺說:“吃熱莫吃冷,吃軟莫吃硬,吃少莫吃多。”現在家長生怕孩子吃得少,成天跟在孩子身後追著喂、使勁兒塞,結果越是追著喂,孩子就越不好好吃飯,最終惡性循環。更有甚者,看到孩子食欲不佳,就給孩子吃大量的所謂營養片劑,以為這樣孩子就不缺營養了。其實,這樣有可能帶來更糟糕的後果。

追著喂飯不僅浪費時間,養不出小兒的飲食規律,還可能把孩子的脾胃弄壞。糾正這個壞習性並不難,隻要家長有決心。比如,到了吃飯的時間,孩子調皮搗蛋,就是不肯痛痛快快吃飯,又或者隻顧貪玩而鬧著不吃時,家長可以索性隨他去,不過同時也要對孩子說明:“吃飯的時間你不吃飯,待會餓了是沒有東西吃的,要吃隻有等到下次開飯的時間。”做家長的一定要說到做到,不能期間看到孩子餓了又忙不迭地喂飯。僅此一條,保管治好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毛病,因為孩子從此得到了教訓。

很多時候,小孩子的毛病都是家長寵出來的,甚至可以這麼說,小孩子其實是很聰明的,隻是糊塗的大人用不恰當的方式把孩子給帶壞了。有經驗的父母可能會有這種體會:小嬰兒對時間的感受力非常強,比如說如果連續幾天總是在上午十點抱他出去玩,忽然有一天,到了上午十點大人還沒抱,這時他一定會鬧騰。然後到了該給他抱回來的鍾點,大人還沒回,他也會鬧騰,哪怕隻是四五個月大的嬰兒,可能都會口裏“嗯嗯”叫著,同時手指向大門口,意思是該回去了。小孩兒是用身體去感知時光的,其自身與自然天地之間有一種隱秘的關聯。這個有趣的現象告訴我們,千萬不要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有可能孩子懂得非常非常多,隻不過還不會用言語表述罷了。

忌吃零食

現在的家長嬌慣孩子,經常零食一大堆,隨時隨地滿足孩子的口腹之欲。現在提倡綠色食品,零食是否健康先且不說,其最明顯的後果便是孩子不會好好吃飯。不好好吃飯,身體必定不會健壯,因為人體所需的氣血正是脾胃運化五穀精微而成的,所以不要讓孩子養成吃零食的習慣。

忌冷熱不均

食物冷熱不均傷脾胃,尤其是嬰幼兒,如果吃了冷熱不均的食物,在大便中立刻就會有反應。表現為大便顏色發青,就是傷到大腸了,如果久治不愈的話,小孩兒還會嘔吐,這就是土弱木侮的象,就是脾胃太弱,會遭受太盛的肝氣的製約。嘔吐再不治愈的話,小孩兒就會出現抽搐,這是傷了筋了。像上文講的追著喂飯,極易造成食物冷熱不均,從而損傷孩子的脾胃。所以在小孩兒的喂養上,家長要十分小心。

小孩兒傷了脾胃後,會導致口不壯,即胃口不好。對此,古人有個好方法,叫“易子而教”。這裏的“易”是交換的意思,就是今天我家的孩子到你家去做客吃飯,明天你家的孩子到我家來讀書學習。這種教育方式往往效果不錯。因為小孩兒天性嘴饞,再加上很多孩子在一起,會搶著吃飯,在熱熱鬧鬧的氛圍中,孩子不僅情緒愉快,胃口也就變好了。

若有積食,多揉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