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還有擇乳母論,意思是選擇乳母有講究,要選擇婉靜寡欲、無痼疾瘡癤者。乳母肥實則乳汁濃,小兒吮之則氣體充實;乳母瘦瘠則乳清薄,小兒吮之也清瘦體弱。
一般來講,母親大喜大怒時不要哺乳,因為“暴怒傷陰,暴喜傷陽”(《黃帝內經·素問》),“傷陰則瀉,傷陽則驚”(孫思邈)。怒則氣機上行,此時哺乳,會令孩子氣上癲狂;暴喜後哺乳會導致孩子氣機不定,神情飄忽。
(4)浴後不哺乳
夏天盛熱時,母親新浴後不哺乳,否則容易形成胃毒。秋天小兒易出現赤白痢,浴後最好休息一段時間再哺乳。
媽媽在哺乳前,應先用手輕輕按摩乳房,以散其熱,因為小兒為純陽之體,最喜歡清涼,乳汁太熱則奔湧,容易令小兒吞咽困難。
(5)性後不哺乳
性生活後,女人氣血未定,如果正趕上孩子啼哭,馬上哺乳的話,對孩子傷害很大,易羸瘦、腿腳無力。
(6)病時不哺乳
母親咳嗽時不哺乳,容易嗆到孩子。母親身上有瘡瘍、喑啞、癇病等時不哺乳,因為這些都是母親五髒六腑的病變,這時哺乳會把病邪傳給孩子。
(7)醉時不哺乳
母親喝醉時也不要哺乳,容易使小兒身熱、腹部脹滿。
小孩兒在什麼情況下忌諱吃奶
(1)忌大哭吃奶
小兒大哭時不可吃奶,古人說:“兒啼未定,肺竅開,即便乳兒,與氣相逆,氣凝結聚,多成瘰鬁癭瘤也。”意思是此時氣逆不順,易成小兒驚風、乳癖、嘔吐等。再有,哭傷肺,肺與大腸相表裏,肺氣逆,則易上吐下瀉。
(2)忌大饑吃奶
如果孩子餓了很久,然後又吃得很急,容易形成腹痛。吃得太多,就容易積食;食得過急,就容易傷脾。久而久之,孩子腹中會有痞塊,麵色發黃。
(3)忌大飽吃奶
大飽後還吃奶,容易導致孩子氣乏。《黃帝內經·素問》說:“飲多則肺葉布,是故氣逆而上奔,故能生痰。”意思是,如果吃的母乳或牛奶過多,會積存痰。
當父母發現小孩兒積痰時,可先減少哺乳的量,之後觀察一下,如果沒事,就不用去醫院了。
一般情況下,小兒吃奶,白天三次為好,夜裏再喂一次就可以了。
(4)忌大驚吃奶
大驚後吃奶,嬰兒容易嘔吐心痛,這是因為傷了手少陰心經。同時,大驚吃奶也容易傷肝經,肝氣上逆,容易導致嘔吐。《抱樸子》中說:“大驚乳食及飲水,氣節不通,或吐逆翻胃。”此外,《百端經》說:“驚後飲水,則傷心舌,多成不語也。”意思是如果驚嚇後喝水,有些小孩兒可能出現結巴或失語的症狀。
(4)忌迎風吃奶
迎風吃奶,風冷入肺,容易咳嗽。同時肺主一身之氣,氣傷則腹脹。
(5)忌飲豆漿
小兒脾胃弱,六個月前基本以吃奶為主。母親如果沒有乳汁的話,可用牛乳代替,如果牛乳出問題(比如三聚氰胺事件),可用米漿、粥油等代乳,而不可用豆漿代替,因為豆類營養價值高,小兒難以消化。
小兒在斷乳後的飲食禁忌
一般來說,小兒半歲前吃乳食,半歲後可加輔食,像稀粥、麵片湯等,裏麵再加些切得細碎的菜葉。此時,小兒食飲的禁忌如下:
(1)乳、輔食,不同時
小兒出生六個月後,可以加輔食,但乳食和輔食不可以同時吃,因為二者之間難以克化,周歲後如果混合著吃,容易形成乳癖、食癖,小兒會肚子疼,得疳病。即便是大人喝牛奶時,也最好和食物、水果等分開時間段,二者同服,容易腹脹。
(2)周歲時少沾生冷食物
小兒周歲前後,要少沾生冷食物。生冷傷肺、傷胃,易停滯,容易形成腹痛、脾瀉。水果方麵,以吃桃子等暖性的水果為好,最好不吃西瓜一類的涼性水果。
(3)不食酸鹹厚味
小兒腸胃薄且窄,黏稠、幹硬的東西不好消化。再者,小兒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多吃酸鹹厚味(營養價值高,又難消化的東西),容易助火益陽,耗散陰氣,且多生瘡痘。
(4)不食雞肉、臘肉
雞肉堅實,不易消化,且多含激素,吃了會使小兒早熟。臘肉、火腿等也不適宜小兒吃。小兒都嘴饞,不知饑飽,但大人不能一味地滿足小兒的要求,小兒脾胃一傷,極難恢複。
忍三分饑,吃七分飽
生活中,做父母的常常感到迷惑不解:明明孩子每天都吃得飽飽的、穿得暖暖的,似乎該做的事父母都做了,可孩子仍然很容易生病,像感冒、發燒、咳嗽、哮喘、腹瀉等是常見病。
關於嬰幼兒養護,明代醫家萬全說:“要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意思是要確保嬰幼兒平安健康,就不能給孩子吃得太飽,穿得太暖。這句俗語流傳至今,仍然極富生命力。吃得過飽、穿得過暖容易導致小孩兒總生病。
為什麼要“忍三分饑”呢?因為小兒氣血尚不完備,先天腸胃偏脆弱,其大腸如蔥,小腸如筋,腸道和胃處於一種狹窄的狀態,在脾胃運化功能不是特別成熟的情況下,吃得過飽容易吐,又傷脾胃,導致消化不良。東漢思想家王符在《潛夫論》裏說:“小兒多病傷於飽。”因此,雖然小孩兒需要水穀精微,卻不能多吃,一般隻吃到七分飽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