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最好的食物就是母乳。母乳是天地造化的產物,胎兒在母腹中靠的是母血,出生後靠的是母乳。
◆新生兒出生六個月後可以添加輔食,但乳食和輔食不可以同時吃,因為二者之間難以克化。
◆要確保嬰幼兒平安健康,就不能給孩子吃得太飽,穿得太暖。
◆追著喂飯不僅浪費時間,還可能把孩子的脾胃弄壞。糾正這個壞習性並不難,隻要家長有決心,說到做到。
◆小孩兒的後背、小肚子和小腳丫這三個部位一定要保暖。小孩兒的頭部、心胸、下體一定要保持涼爽。
◆別給孩子亂服藥。孩子的脾胃功能原本就脆弱,藥的性質又普遍偏寒涼,亂服藥會損害孩子的脾胃。
◆家長千萬不要縱容孩子吃冷飲,讓孩子從小就養成少吃甚至不吃冷飲的習慣,幫孩子積精累氣,給孩子一個健康的身體和光明的未來。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如同成熟的果實要離開枝蔓,足月的嬰兒也會離開母體來到人世間。小生命的誕生給大家庭帶來了喜悅和希望,年輕的父母加上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六個大人開開心心做起“孩奴”。
但在嬰幼兒的調護問題上,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天開始,便會產生許多矛盾。所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一般都撫育過不止一個孩子,有豐富的實戰經驗,他們依據自身的養育心得和多年的人生閱曆,已經形成獨有的育兒理論。年輕的父母們則是第一次麵臨育兒問題,新奇之餘,通常會十分鄭重,他們傾向於尋求書本知識,更容易受報刊雜誌、電視廣播、互聯網絡等媒體的影響,對新知識和新理念比較認可。在一部分年輕父母看來,老一輩的經驗不過是陳規陋習,有不科學之嫌,沒有多少可取之處。
老經驗也好,新理念也罷,都是為了更好地養育孩子。畢竟,現在一般家庭都隻有一個孩子,對這麼唯一的一個寶貝,大家當然都格外看重。從這個角度來講,兩代人之間的爭執也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孰對孰錯。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第一個孩子照書養,第二個孩子當豬養”,意思是養育第一個孩子時,因為沒有經曆過,懷著強烈的使命感,父母往往會謹小慎微,凡事均需要找教材作指導,惟恐做錯一個小細節。到第二個孩子出生時,家長在心理上已經突破了對未知的恐慌,反而容易放手,讓孩子自然生長。不過現在我們國家大部分家庭都隻能生一個孩子,很多父母沒有養第二個孩子的機會,所以年輕父母普遍容易緊張焦慮。所以,這個比喻也許不很準確,但非常形象地描述了人生不同階段對孩子養育的態度變化,從一個側麵證明兩代人在養育孩子上產生衝突的原因所在。
關於嬰幼兒調護,千百年來,古人已經積累了不少的智慧。這些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傳承至今,對我們現在的家長仍有啟發。
一合理喂養——孩子的健康從吃開始
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物質的極大豐富,無論城市或農村,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在生活條件相對優越的城市家庭,孩子簡直就是被極其豐富的食物包圍。即便是廣大的農村,對絕大部分家庭來說,給孩子吃飽早已不是問題。盡管如此,家長們還總擔心虧待孩子,但有時候好心也會辦壞事,表現在嬰幼兒喂養上,有些父母不小心進入了誤區。
哺乳忌諱,吃有學問
新生兒最好的食物就是母乳。母乳是天地造化的產物,胎兒在母腹中靠的是母血,出生後靠的是母乳。《黃帝內經》認為乳汁是血的變現,血從金化則為白,偏寒,是小兒純陽之體最好的食物。媽媽的乳汁與小兒的體質相合,可使小兒肥健。更為重要的是,哺乳過程不僅滿足了嬰兒肉體的需求,而且可以帶給孩子靈魂上的極大慰藉,給了孩子安全感和溫暖感。
小兒吮乳,可以刺激和強化母體的髒腑功能,使母親身體健壯,精神爽朗,可以止母親惡露,甚至可以幫母親去掉一些痼疾。
哺乳對母子都有極大的好處。但小兒的體質屬於稚陽,如稍有不慎,或乳食過多,就容易形成濕滯、濕熱,導致嘔吐或拉稀。此外,不包括從胎裏帶來的濕滯,小兒還易發生四種病況:一是驚,小兒魂魄不定,易受驚嚇;二是疳,食乳不化,易積食成疳;三是吐,火乘胃膈而上行;四是瀉,是大腸的病變。
鑒於小兒的體質特點,以及母親和孩子之間的互相影響,古人關於哺乳有很多講究,下文分別以母親和小兒為主體進行講述。
母親在什麼情況下忌諱哺乳
(1)忌大熱大寒
乳汁為胃血所化,母食熱則乳熱,母食寒則乳寒,奶片不化。所以母親的飲食忌大熱大寒。小兒久食熱乳容易導致吐奶,久食寒乳容易導致咳嗽拉稀。
(2)忌辛辣厚味
母親忌辛辣和味道過重的食物,否則容易造成小兒髒腑生熱,熱則煩躁生渴。
(3)忌大喜大怒
母親的七情變化一定會影響自己的氣血,進而影響乳汁的質量,再進而影響小兒的氣血。牛乳比母乳唯一的好處就在於,牛性情溫良,而女人則有性情的問題。女人如果性情平淡,飲食也平淡的話,乳汁也平和衝淡;如果母親性情乖戾、喜怒無常,其乳必熱,就不適宜哺乳。如果孩子吃了這樣的乳汁,將來性格也會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