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男女的年齡也跟元氣有關,則對生男生女也有些影響,如果“父少母老,產女必羸”,就是說父親要比母親年輕的話,一般容易生產羸弱的女孩子;“母壯父衰,生男必弱”,如果母親身體強壯,父親身體偏孱弱的話,容易生男孩兒,同時男孩兒的身體也相對偏弱。針對這樣的孩子,中醫認為,補羸女則養血健脾,補弱男應壯脾節欲。
西方醫學對生男孩兒還是生女孩兒也有一些說法。比如說,他們認為如果母親是堿性體質,就更易生男孩兒;如果母親是酸性體質,就更易生女孩兒。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性生活太過頻繁的話,容易生女孩兒,因為性生活頻繁容易導致體質偏弱,體質弱就容易生女孩兒;而如果比較寡欲、節欲,生男孩兒的幾率就會大。
說句實在話,生男還是生女這個問題,無論是中國古代醫學,還是西方現代醫學,觀點正確與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胎神的意願在哪裏?而這個是沒法掌控的,用唯心的說法就是誰願意到你這肚子裏待著,我們無從知曉。生男生女都一樣,都是自己的孩子,都是愛的結晶,我們給孩子以愛,而得到的是更多的愛。
二房事養生——高質量傳宗接代的法門
《黃帝內經》中非常注重人體的陽氣問題,認為對人體陽氣損耗最大的莫過於房事。現代西醫也認為生殖之精是個體壽命差異的一個根本原因。
中國古代對於房事、授胎有很多充滿睿智的見解,非常值得想懷孕生子的育齡夫婦借鑒。
房事養生其實是生育文化的一個部分,它的要旨是增加精氣,減少損耗,幫助育齡夫婦更好地完成懷孕這件人生大事。房事養生對如何進行有質量的懷孕提供了從理論到實踐的諸多知識要點,它絕非是老百姓一貫誤解的男女間的淫蕩行為。用現在的話說,房事養生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門幫助我們高質量傳宗接代、孕育健康寶寶的生育科學。
所有文化的源頭都有對性的崇拜
生殖崇拜是原始初民普遍的觀念意識。當以家庭為單位的宗法社會出現後,人們祈求人丁興旺的願望越來越強烈,生殖崇拜也就更為強烈。於是性崇拜分為生殖器崇拜、生殖崇拜和性交崇拜三方麵。生殖器崇拜最初是女陰崇拜,當認識到男人在生殖中的作用後,又出現男根崇拜。拿佛像來說,佛祖都是坐在蓮花寶座之上,這是為什麼呢?佛,又叫金剛,代表的是陽;而蓮花座則是陰。上麵坐的是真陽,底下配的是真陰。金剛配蓮花,就是乾配坤,陰陽和諧。
原始初民並沒有在情感上有更複雜的困擾,那是一種群居的生活,生存是第一位的,婚戀顯然無足輕重。私有製產生的一個顯著明證就是把某個女人據為己有。隨著人類精神的不斷進化,人類更走向某種極端:禁欲或縱欲。男女二性的關係由最初的陰陽混沌如一而變為水火不融、相互利用的衝突的雙方。於是人類的精神生活也開始了痛苦的抉擇:要麼禁欲,要麼縱欲,要麼結婚。而任何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都可能將我們引入更深的歧途。
儒釋道三家性論
釋家的禁欲主義
在釋家看來,人生的一切都是幻境,絕不可靠,肉體也不過是一些渣滓,唯有內心的覺悟才是真諦。女性一旦不再作為異己的力量存在,不再作為男性欲望的對象,她們便得到了釋迦的尊重。
禁欲的動機通常有二:一是人生痛苦,愛欲便是其中最苦;二是自我禁欲可以比世俗生活獲得更有智慧、更快樂、更有力量的生命。自覺地放棄一種快樂以加強另一種快樂,犧牲掉恩愛的感觸以保持一顆清醒的心靈,以期最終達到一種與神性結合的快樂……從凡夫俗子的混亂心境演變為自製的聖人。
道教的房中采戰
中國的道教把男女之間的問題變成了關於一場戰鬥的比喻,要麼她是個大魔障,要麼她是個大拐杖。道教內丹房中術的全部主旨就是通過性、消滅性、超越性。如果說,“人的軀體結構就是人的命運”(拿破侖),逃避肉體就是逃避做人、就是逃避精神,那麼,道教關於肉體的態度始終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高度。
從老子《道德經》迄始,就開始強調女性的力量和陰柔的無堅不摧性。從某種意義上講,老子是個女性崇拜者,這種崇拜的心境到了後來的道教之中,有了更深的變異:女性成了得道成仙的大拐杖。然後便有了黃帝禦女三千,白日升飛的神話,帝王般的糜爛生活在“審夫陰陽”、“和平壽考”等養生理論的修飾下變得更加有恃無恐。男女性愛變成了性與自愛,性不再與愛相關,不再與激情甚至是本能相關,它成了一門純粹可操作的技術,飄忽在人性之外。“過猶不及”,縱欲比禁欲給人類帶來更大的災難,正常的情感湮沒在血腥的男女采戰之中,宮廷由此變得瘋狂而更加荒誕。
但其中也有重要的啟示:人們不再將自己封閉在孤獨的精神境界中,而是開始充分挖掘肉體能量的各種可能性,並希望通過肉體能量的釋放與吸收找到通往長生的門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