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引子 中國人怎麼來的?(3 / 3)

此外,夫家也另有準備。通常情況是,第二天當女孩兒的父兄氣勢洶洶到來時,夫家趕快出門,親熱地招呼著“嶽父”“大舅子”“小舅子”……那意思是咱們已經是一家人了,從而化幹戈為玉帛。如果最後確實解決不了紛爭,夫家還有一招,把自家的姐妹嫁給對方的兒子,以平衡關係,這就叫“聯姻”。

現在我國少數民族還有搶婚這種形式,不過都是假搶。打個比方,今天男孩子那邊來搶婚,兩個女孩子就到河邊洗衣服,當男方把中意的女孩兒帶走後,另一個女孩兒就可以回村報信了。

(2)走婚

《周禮》把每年的三月三定為“法定私奔日”,所謂“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就是到陰曆三月三這天,所有的男女一定要去交配,國家非但不禁止私奔,如果不私奔反而會受到懲罰。

為什麼會有個國家法定私奔日呢?中國的傳統文化是集體大於個人,個人服從集體。國家規定這天必須到大地中做愛,一定要“野合”,不是讓人尋歡作樂,而是讓人們的行為感動大地,讓大地也交媾,也生發。

清朝時,雍正皇帝每年三月三都會帶著皇後去祭地壇或者是先農壇,進行“演耕”,目的就是為了祈禱當年農業豐收。

可見,三月三走婚的習俗,不單純是為了種族的繁衍,更為了江山社稷。

現代生活,婚育多變化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生生不息”。本來,結婚、生子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常態,人們原以為在亙古不變中不斷延續就可以了。可事到如今,問題似乎越來越多,甚至讓人無法應對了。

適齡男女,越來越難結婚

沒有了野蠻的搶婚,也沒有了詩意的私奔,在現代生活重壓下的男女仿佛迷失了方向,婚姻變得越來越遙遠。據專家統計,目前我國至少有一億適齡男女無法成婚,“剩女”和“剩鬥士”們各自“宅”在自我的世界裏,既企盼又拒絕,徘徊不定,這對整個社會的和諧安定,都造成一絲不安。

婚姻缺乏穩定性

現代婚姻極其缺乏穩定性,比如一些熱門流行語:閃婚、閃離等,非常形象地說明了這點。個中原因錯綜複雜,其中生活節奏加快,男女、夫妻之間的溝通難度變大,從而造成彼此越來越感到疏離和孤獨。再者,現代女性越來越獨立,打個比方,過去的女人都是裹小腳的,想跑都跑不了,而現在的女人開奔馳寶馬,踩一下油門兒就能躥得很遠。女人越來越不需要依附男人,兩性關係的這種新變化,打破了千百年來男尊女卑的婚姻秩序,也是導致現代婚姻不穩定的重要因素。

晚婚、晚育多,不孕多

現在晚婚、晚育的人特別多,所以不孕的現象,也開始威脅我們這個特別能生育的民族,因為住房壓力、金錢壓力,我們的身體、精神方麵可能都出現了重度的消耗,還有無所不在的汙染的問題,無性婚姻多了起來,不孕症多了起來。而且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人們放大了對原始婚姻模式的想象,有些話題可能年紀大的人就沒法兒接受,像現在有借腹生子、同性結婚、變性人等。

過去養兒防老,現在養兒啃老

中國人在孩子教育問題上也開始舉步維艱。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我們中國人花的精力最多,收效也最複雜,教訓也最多。我們是否真的理解教育,成了一個大問題。隨著孩子社會壓力越來越大,現在出現了啃老一族,孩子的斷奶期過長,都三四十歲了,這個奶就是斷不掉,一直要靠父母的養育。而且老人對孩子也存在著某種情感上的敲詐,我生了你,你就得養活我,關心我,雙方的獨立性都在減弱,所以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立、父母的自立,也成了我們社會當中最急迫的問題。

所謂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思想、行為方式及個性的積澱。文化的繼承和傳承,靠的都是人,而家庭——父母和子女,使得人的傳承更具體,更豐富。所以如何體現中國文化的人學和人文關懷,將是我們這本書的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