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引子 中國人怎麼來的?(2 / 3)

司馬遷的《史記》卻告訴我們,正是從黃帝開始,男權開始抬頭直至揚威,女人的女神地位降至為女奴。從司馬遷的春秋筆法中,我們可以看出兩點:

一是黃帝家族的世襲網標誌著父權文化的開始。黃帝是顓頊、帝嚳、堯和舜等四位皇帝血緣上的先祖。把黃帝算在內,這五個皇帝以家族血緣為紐帶層層傳遞,皇帝有著無上的權威及無窮盡地對這種權威的繼承。

二是男性對皇位的繼承權標誌著男權文化的開始和女性的女神地位的動搖。因為這個龐大的帝國一直由男性統帥,其權威的承續脈絡非常清晰,都是男性。此時的女性已然處於附屬地位。

生命從何而來——原始初民的感性解釋

感生神話——女性的神奇幻想

沒有比孕育和創造一個新生命更讓原始人驚奇的了。於是人們試圖用故事來解讀它,這就是感生神話。

女性對孕育的強烈感受大概產生於胎動的那一瞬間。胎動時的靈動,使女人寧願相信是神靈在賦予她一個新生命。正因為與天地之神靈的交感,使她如此神聖,如此與眾不同。哪怕到了今天,懷了孕的婦女仍會感到那種神聖和榮耀。

比如黃帝的誕生,《史記》裏有這樣的記載:黃帝的母親“附寶見大雷電繞北鬥樞星,感而受孕,二十四月生黃帝於壽丘”。於是黃帝的母親便把雷電、北鬥七星和肚子裏的胎兒聯係在一起。北鬥七星又叫軒轅車,因此黃帝還有個名號——軒轅氏。就這樣,“華胥之淵,神母遊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曆十二年而生庖羲”;“女登感神龍生炎帝”……生命的孕育是如此多彩,男人的作用被排斥在外,“永恒之女性,引領我們向前”。

姓氏的來源——因生以賜姓

與感生神話密切相關的第二個問題:姓氏從何而來?古人是“因生以賜姓”,即由母親受孕時的感應而賜予孩子姓氏。

“姓”是“女”、“生”兩個字組成。簡狄“吞燕卵而生契”,因此認為自己生的孩子是黑燕的後裔,而讓孩子姓“子”。“修已吞薏苡而生禹”,大禹的母親修己是吞了一顆薏米之後懷的他,所以給他一個姓——姒。這個姒就是從“苡”來的。

但隨著曆史的變遷,姓氏的意義開始突顯出來。

同姓相育,其生不蕃

姓氏、圖騰——異族通婚的標誌符號

血緣婚作為一種婚姻樣式,曾一度盛行於原始部落。伏羲女媧兄妹成婚就是範例。但由於這種婚姻形式屬於近親繁殖,後代易患遺傳病。當古人逐漸意識到近親婚配的危害後,為了人類更好的繁衍,異族通婚於是興起。

於是,姓氏在異族通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西方人把“姓”放在名字後麵,是一種對個人的強調;中國人則把“姓”寫在名字的前麵,其根本原因在於防止同姓繁殖,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近親結婚。古代有個說法,叫“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意思是同姓的人結婚,所生的後代不會很繁茂。

無論西方東方,在遠古時代都有圖騰,圖騰的源頭是萬物有靈,並且強調人類與動物存在著生命深層的相關性。比如懷孕的婦女在懷孕初期都會做胎夢,在《詩經》裏就有夢到蛇是懷女孩兒、夢到熊是懷男孩兒的說法。

姓氏也好,圖騰也罷,真正的意義都在於外婚製。

搶婚、走婚——最早的異族通婚方式

最早的異族通婚有兩種方式:一是搶婚;二是走婚。

(1)搶婚

最初的異族通婚是“搶婚”製。將異族的女孩子搶過去以後,一定要當天晚上成婚。“婚”字的寫法可以從側麵證明這一點。“婚”字左邊是“女”字旁,右邊是黃昏的“昏”,意思就是把女孩兒搶過去以後,必須當晚成親。用一句俗語說,就是趕快把生米做成熟飯,因為害怕第二天女孩兒的兄弟姐妹會來把她奪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