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中的寫字台前貼了兩張紙條,一張是: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另一張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她經常叨念的一句話是:天才是苦才,隻有付出的努力比別人多且善於苦中作樂的人才能成為天才。我們聽到她能說出這樣的話,心裏感到既踏實又欣慰。隨著知識的增加,閱讀能力的提高,她開始利用寒暑假自學下學期的內容和數學奧賽教材,漸漸養成了超前學習的習慣。
隨著這些良好習慣的養成,她成為學習的主人,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特別是進入高三以後,她學習越來越輕鬆,心情也更加愉快。
狀元梁浩然的母親說:父母對孩子提出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要求,孩子容易接受,也容易忘記,更不易長期堅持。任何一個好習慣的形成,都要靠堅強的意誌、嚴格的要求、長期的實踐。這就是說,父母還要鍛煉孩子的意誌力,啟動他們以堅強的意誌去努力實踐。
父母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要根據需要,結合孩子的性格,有的放矢,從一點一滴抓起,日積月累地堅持著,不能半途而廢。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要經過很多次重複和訓練鞏固下來並變成內在需要的自動自學過程。所以,這就涉及到培養孩子意誌力這個問題上了。
狀元冷小冰的母親說:中學階段是對孩子良好學習習慣定型和培養的最後關鍵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孩子學習的動力,是孩子學業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從學習習慣養成的特點來看,中學階段特別是初中時,是強化良好習慣和改變不良習慣的關鍵時期。習慣的培養越早越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也是如此。有一項調查表明,從中學到高中,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其學習習慣的得分並不增加,因此,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是在中學階段。
從孩子意誌力的發展來看,中學階段是孩子通過克己而主動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盡管孩子的意誌力發展還隻是初步的和不穩定的,但是,孩子的意誌發展正由弱到強、由他律向自律過度。孩子的行動從受外界(例如教師和家長)的權威約束、調節逐步發展到受內部自我認識的製約、調節。孩子意誌行動的動機增強,目的性顯著提高,開始形成自覺克服困難的意誌。中學階段的孩子的學習動機從直接動機向間接動機開始轉化,即使沒有直接的獎勵,為了得到老師、同學、家長和其他人的肯定性評價,他們也會努力達到較好的學習結果。間接性的學習目的是形成學習恒心的重要動力,而恒心是培養學習習慣的一個關鍵因素。所以,如果家庭教育得法,將會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會使孩子的學業取得成功。
堅持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種慣量,也是一種能量的儲蓄。堅持良好學習習慣的人,要比那種養成不良學習習慣的人具有較大的潛在能量。
良好的習慣養成不易,但堅持下去就更難了。美國學者特爾曼從1928年起對1500名兒童進行了長期的追蹤研究,發現這些“天才”兒童平均年齡為7歲,平均智商為130。待這些兒童成年之後,特爾曼又對其中最有成就的20%和沒有什麼成就的20%進行分析比較。結果發現:兩者之所以有明顯的差距,其主要原因就在於前者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強烈的進取精神和頑強的毅力,而後者則缺乏這些因素。
梅朝耀點評
同一個班中的幾十名學生,由同樣的老師授課,一樣的每天從早到晚的學習,而為什麼他們彼此之間的成績有很大的差別呢?是因為他們在智力上差距太大嗎?
回答是否定的。現代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一般人之間的智力差異是非常小的,基本不會對學習效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而起關鍵作用的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具有把這種好習慣堅持下去的堅強意誌力的精神!
在網上,有人寫過這樣一篇文章,班上有兩個同學的學習成績不相上下,平時考試第一的位置都由他倆輪流來坐。其中一個總被老師誇耀為聰明、腦筋轉得快,因此他就放鬆學習,以為隻要憑借自己的聰明就可以輕鬆的獲得優秀的成績。另一位同學,他總是很沉著,不管考試的成績如何高於別人,從不自我誇耀,而是默默地堅持著每天認真學習的好習慣。在當時人們根本看不出他們兩人的差距。
十年後,他們的差距顯現了出來。自我誇耀的那位同學沒有什麼大的成就,學業平平,碌碌無為。而另一位一直堅持著默默學習的同學,畢業後獲得了美國一所著名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後在美國留學,五年後就可取得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