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朝耀點評
記憶,是大腦的重要功能;記憶,是人的智力活動的重要標誌。一個人記憶力強,會為他的智力活動提供更多更好的“儲備”。所以,家長要想讓孩子提高記憶力,應該先了解有關記憶力的一些基礎知識,尋找記憶規律。
一般來說,按記憶的目的性和采取的方法,可以分為有意記憶和無意記憶。所謂有意記憶,就是具有自覺目的,通過意誌努力,采取一定方法所進行的記憶。在學習過程中,大量的記憶都是有意記憶。有意記憶按其記憶方法不同,又分為機械記憶和意義記憶。機械記憶是在不理解材料意義或材料本身沒有什麼意義時的強記,主要方法靠反複複習。意義記憶是在首先理解材料意義的前提下進行的記憶,其方法是在理解材料含義和掌握邏輯關係基礎上反複複習。在學習過程中,意義記憶為主,機械記憶為輔,二者都需要。而所謂無意記憶,就是沒有自覺目的,沒有進行意誌努力,沒有采取一定方法的記憶。這類記憶,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在學習過程中較少。
人的記憶能力是非常強的。據科學家研究,一個正常人腦的記憶容量相當於五億本書的知識總量,一個人的一生能儲存一千萬億個信息單位。這種能力,再好的計算機也比不過。一個孩子學習需要記憶的東西,隻是使用大腦倉庫的極小一部分。
宋朝有個讀書人叫陳正之,他看書看得特別快,抓住一本書,就一個勁地趕著往下讀,一目十行,囫圇吞棗。他讀了一本又一本,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可是效果很差:讀過的書像過眼煙雲,很快就忘記了,幾乎沒有留下一點印象。這使他十分苦惱,疑心自己是不是記憶力不好。
有一天,他遇到了當時的著名學者朱熹,就向朱熹請教。朱熹詢問了他的讀書過程以後,給了一番忠告:以後讀書不要隻圖快,哪怕每次隻讀五十字,重複讀上多遍,也比這樣一味往前趕效果好。讀的時候要用腦子想、用心記。陳正之這才明白,他讀過的書所以記不住,不是因為他的記性不好,而是學習目的不明確,方法不對頭,他把讀書多當成了讀書的目的,忽視了對書籍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這樣匆忙草率地讀書,既不消化書中的內容,又不有意識地進行記憶,他的記憶效果當然是不會好的。
以後,陳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勸告,每讀完一段書,就想想這段書講了些什麼,有幾個要點,並且留心把重要的內容記住。經過日積月累,他終於成了一個有學識的人。
記憶力是可以培養的。據史書記載,我國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小時候曾經記憶能力不強,念書時,背誦的作業總不能順利完成。老師檢查時,他往往丟三落四。當他認識到自己的缺點之後,加強訓練,抓緊一切時間進行背誦練習。經過一段時間刻苦努力,終於成為記憶力較強的人,為他以後成為大學問家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