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看透世界或熟知並能表達它的人——一個浪子,洛夫萊斯可以用他的冒險經曆與之相連——在這群男孩當中,他無疑是個聽眾,雖然難以承認,但事實確實如此。我們非常尊敬這種能力。在學校裏,我們就被教導應欣賞它。”這個年輕人與那些不斷詰難他的人相比,具有更強的動機,因為他是年輕人當中的更幼者,如果隻是想在學術上有所建樹的話,他是不在話下的。但此地相當一部分有權而又有溫和脾氣的年輕人,就像彭他自己,卻不斷地屢試屢敗,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他們所做的隻能增強他們對特殊欲望的抗拒,而這種特殊欲望屬於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小說裏經常可以發現及時的幫助,這就是年輕人迫切需要的有關人生方麵的知識。小說裏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麵前,與我們經常相處的同伴相比,他感覺跟他們更有親近感。我們不願給讀者施加一些個人傾向,也不願誘以說教。如果小說家在這兒或那兒留有說教的痕跡,他隻不過是在闡發自己的觀點。他不是在向年輕的讀者勸戒,隻是向他們解釋一生中令他難以忘懷的經驗教訓。據說梅雷迪斯曾被一個鄰居譴責,諷刺他在《威洛比?帕滕》裏的性格,他是這樣答複的:“為什麼,我就是威洛比?帕滕,每個人都是,我們都是自私自利者。”如此這樣,每個年輕人若讀過阿瑟?彭德利斯,愛德華?韋弗利,費雷德?欽思,蒂特?米爾瑪,丹斯?拉蒂默,喬治?沃林特,馬丁?丘斯賴威特的作品——這樣的例子不計其數——當然都可以從中發現自己的影子,成為其中的一個角色。這些小說不僅僅是我們的文學書,如果我們能對其深思並進行周全的考慮,同樣它也可以成為我們的教科書。一個年輕人從米迪或其他地方,一個星期之內讀完三本書是難以發現“生命的典範和舉止的傳授”的,隻有長期專注於一本有價值的書,方能達到如此境界。說“我已經讀過”簡?奧斯汀或韋弗利係列小說,而且已經讀完,這是有點荒謬的。我們不說“我已讀過”莎士比亞或甚至勃朗寧或坦尼森,因為說已經讀過任何偉大的小說都是無知的表現。有多少父母親注意到在他們的子女上大學之前曾讀過、劃過、學習及用心咀嚼過這本小說《彭德列斯》,否則的話,隻能被生活所淘汰?漠視小說的教導作用是愚蠢的,但這些明智審慎的父母親或者“反對年輕人讀小說”,或者讓他們自由地閱讀散布在圖書館裏那些枯燥乏味的蹩腳作品,直到他們無法記清好書的印象。一位母親說:“除了上述的理由,我反對小說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它浪費時間。我努力養育家人,使他們保持純樸天真,並希望他們不要受到小說所提供的特定生活知識框架的束縛。”但決定生命的要素並不是如此簡單,對知識的禁忌並不能確保純真。我們必須記住無知並不是純真,而無知也是無法滿足父母親的好奇心。
對於他們對待小說的隨意的態度,我不想妄加評論。小說一般分成兩類——感性的,另一類用時髦的話來說,就是反思性的。對小心翼翼的逃跑和勇猛無畏的冒險的描繪都不是我所謂的感性小說;那些引人注目的小說,不管是表麵的純真,還是到肉體的感覺,都是欲望的源頭——“他的嘴唇碰上了她,她的小手溫柔地觸摸,刺激著他的每一根神經”——各類討好的小說都充斥著諸如此類的描述,在許多家庭的禮拜閱讀時間裏顯得與眾不同。但我們最出色經典的英國小說卻從不靠這個嘩眾取寵。一個女孩被辜負了,此類的描寫絕不會影響一個純真的心靈,而隻會讓人得知被辜負的原因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就像養成在感情上不斷注入烈性酒的習慣——仿佛一進酒館就會無精打采、軟弱無力。而我所講的反思性小說,在今日女性作家當道的年代,並不能給我們以反思。他若能讓我們反思,就會克服我們思維上的懶散,使我們的思想不再貧乏,生命不再吝嗇!反思性的小說,就像這本《彭德利斯》,我們每讀一頁,就可以讓我們反思。在每個性格和每一場景中都提供了一個標準來考驗你的思想是否遊離,你的行為是否隨意。如果我們發現我們所接受的反思正如感性所示的那樣錯誤百出,我們就會意識這種考驗——引起我們反思的性能——就會淘汰掉那些經不起推敲的作品,而去集中注意偉大小說家的著作。用薩克雷自己的話來說,我們必須記住年輕的“浪子”又一“進步”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