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天才的土壤(7)(2 / 2)

童年的學習影響一生

由於我隻是旨在表明對孩子的教育在使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若再深入探討最有教育意義的議事錄《奧斯?米內姆?萊本》就大可不必了。據我所知,有關客觀評價人性形成的各種影響因素,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我們是找不出一份相關的記錄的。這個人是天才,還是偉大的詩人,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對我們並不重要。而值得注意的事實乃是他的教育中的任何片斷,他所讀過的任何一本書,他所擁有的任何一個愛好,他所涉獵過的眾多學科中的任何一門學科,都對他的成長產生了直接顯著的影響。但問題的另一麵是:雖然他才智非凡,天賦超眾,但在其教育的過程中沒有播撒過的種子,當他成人以後也無所建樹。雙親的身體力行,父親不遺餘力的努力,都在不斷地熏陶著他。他死時高聲疾呼:“更多的光明!”他在孩提時鑽研的各種科目,此外沒有別的科目,一直激勵他到最後。他的英語功底使他成為莎士比亞的忠實崇拜者,並成為他一生的激情動力。

他一直保留著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從某些方麵可以說他是達爾文的前身:還是他發現了所有的植物形式歸於葉子的變異,並確信所有的植物均源於一種原始植被。在學生時代,斯特拉斯堡大教堂讓他領略了哥特式建築的風采,以後在意大利他便致力於學習建築。臨終前,我們聽到他說,當代還有別的詩人,還有別的更偉大的,但沒有一個人能傳播他的色彩理論。他在羅馬抽時間學習繪畫,觀察遠景,研究風景畫的構成,臨摹人體輪廓,一筆一畫,細致潤色,對其建築設計頗有啟示。他的繪畫遠稱不上有藝術風格,但他認為這種學習的價值在於教會自己懂得欣賞別人的工作。他的音樂學習情形類似,也花費了不少辛勤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