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天才的土壤(6)(1 / 3)

但若給這些年輕人一本好書,裏麵內含他所提的問題,讓他在閑暇時間細細品味,慢慢咀嚼,根據他的坦率,憑借他的才智,不要做出任何評論或爭辯,他最終也會心悅誠服的。當我們對這一代年輕的懷疑論者大膽魯莽的陳詞感到驚愕不已時,可敬、仁慈的教授的沉默和輕笑都是值得回味的。同樣值得記住的還有這種明智的被動:可以從孩子的角度來解決他的困惑,但卻無法使他信服。“有誌者,事竟成,隻要他願意,他就可以,但他卻不得不折回到自然為他設計的軌道上,我現在碰巧就是這種情形。我致力於學習語言,學習《聖經》的內容,使我不僅回顧了千年以來為地球增光添色的偉人偉事,而且我的想象力也馳騁到歡歌鳥語的大地上,比鄰而居的國度上,實在是太栩栩如生了。”那些對宗教篤信不移的父母們卻戰戰兢兢地不願讓他們的孩子接觸《舊約全書》,或許是因為他們暗示的難題,或許是因為他們不時所提的道德規範的疏忽,更或許是由於涉及權威和神靈而造成的許多苦惱不堪的問題之故,但現在卻發現這樣的經曆會使歌德的教育妙趣橫生、教誨不斷。這個男孩易於疑惑,批評及時,總是全神貫注於他所學的每一個課目,並給予敏銳的洞察。從他自述中可以了解,他似乎頗為高興地能從《聖經》敘述中發現一些科學問題,但何為最終結果?就我所知,至今還找不到一處能與歌德描述的童年回憶時對《聖經》教義的維護更值得稱道、更有價值的了。“從這個微型場所就可以洞察出人類的起源和成長:也正是在這兒我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感受到世界曆史的古老悠遠。這使我們的想象力得以馳騁,構思也易如反掌起來,這兒適宜各式各樣令人愉快的漫步和定居。在有名的四大河之間,挑選出適於居住的並且舒適宜人的地方供年輕人使用,這兒他可以發展活動,並且還遭遇後代命中注定要碰到的事——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失去了安寧祥和。天堂之門漸漸合攏,人也不斷地增多並且變得越來越邪惡。

造物主,對於人類的罪惡行徑還不甚習慣,就已變得不耐煩了並想摧毀它。在勢不可擋的洪水中隻有一些人僥幸存活,當可怕的洪水洶湧咆哮而下時,從那些得救的生靈感激涕零的眼中,就閃現出祖國母親熟悉的大地土壤。四條大河中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仍在河床內循環流動。第一條大河的名字仍保留著,第二條由它的水道標明:我們無法期望在經過這樣一次災難以後,通往天國的精確路線是否仍然清晰依舊。現在新人類開始了第二次行動,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得到食物,當然主要通過馴養大批家畜牧群並跟隨他們四處漂泊。這種生活方式以及隨著家庭數量的增加,使人們的分離成為必然的趨勢。他們無法立即讓他們的親戚朋友在經過一段跋涉以後順利返回,所以他們就想出一個建立高塔的計劃,這樣他們在很遠處也可以找到回家的路。但這種意圖,像他們第一次努力的結果一樣,也以失敗告終。他們並不開心,也不聰明,仍是一群人群居而住。造物主在他們中間製造了混亂騷動,他們停止建房,人們開始分散而居,人類居住在世界上,但卻四分五裂。可是我們的焦點、我們的關注仍落在這個地區。最終這個民族的締造者從這裏脫穎而出,他是如此興奮地向後人展示了堅定果敢的性格,並通過這種氣魄將他們統一成一個偉大的民族,經過世代變遷也永不分離。亞伯拉罕從幼發拉底河出發,在神靈的指點下,向西漫遊。在他的旅途中,沙漠並不是無法超越的屏障,他抵達了約旦河,穿過河流,向美麗的南部區域不斷挺進。這塊土地早已屬於別人,並且人口分布均勻。山不太高,但卻怪石嶙峋,一片不毛之地,被一係列水源豐富、生機勃勃的溪穀所分割。城鎮、營地以及人口稀少的小村落都零星散布在大溪穀周圍的平原上,而大溪穀最終要流向約旦河。雖然這塊土地已人丁興旺,房屋林立,但世界還是很大的,人類無需擔心諸如空間這類的問題,也不要一味地想成為鄰近國家的主人。“由於擁有廣袤的空間,所以可以隨意放牧。亞伯拉罕和他的‘兄弟’洛特在這裏安營紮寨,但他們並不準備長久地逗留在這些牧場上。由於當時人口急速波動,能源無法與需要達到合適的比例。這樣的情形經常使我們遭受出其不意的饑荒,移民和當地人同樣困苦不堪,而當地人的儲備也因為偶爾的顯露而日益減少。查爾頓兄弟兩人來到埃及,此時我們就可以目睹一下幾千年以來世界上所發生的最重大無比的事件。從底格裏斯河到幼發拉底河,從幼發拉底河到尼羅河,我們可以看到各地都有人口居住;而在這兒一個被造物主熟知恩寵、我們也引以為傲的男子,掌握了牧群和財產時起時伏的變化,在很短的時間裏積聚了大量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