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天才的土壤(1)(3 / 3)

不要限於學校教育中傳授的知識

年幼的歌德的父親,對教書情有獨鍾,並親自教導他的孩子,法蘭克福圖書館裏仍保留有這個孩子的練習,有德語、拉丁語,還有希臘語、法語,大致在他7–9歲光景時寫的,這些練習顯示教導方式都是快速有效的,並頗有趣味。父親感到給他影響最深的是——每天的新聞和“老弗利茲”的故事,或這個男孩所選擇的課程。看上去他從來沒有去過學校,隻有一次,他家的房子有待重建,孩子們不得不搬出去。兩個吹毛求疵的孩子好似對學校經驗很感冒:他們不習慣學校裏雜亂無章的生活,這也是他長這麼大第一次體驗公眾生活,但已為歌德貫穿一生的對公眾生活的冷漠埋下了種子。但總是渲染這個詩人性格表麵的瑕疵是極易誤入歧途的,是不是有點難以想象?他的哲學思維可以平衡他應行使的義務,所以他是有可能做出回報的。同樣他也認為與他留給人們的遺產相比,他想給予人類他的天才思維也是不可能的。大概還是他在學校的時候,他就討厭語法——尤其奇怪的是,正是這個原因導致赫伯特?斯賓塞也開始反感這門課,他受不了裏麵反複無常的規則。兩個思想家在語法上多下點功夫,會頗有收效的,但實際上,兩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自我教育,這也許就是天才之道。如果語言的分析令歌德困惑不解,但對人類本性的分析卻很早就進注他的腦海。他告訴我們一段趣聞軼事,從中顯示出他對兒童好奇的興致以及對懸而未決問題的判斷力,應形成正確的態度。他和一群年輕的朋友參加了詩體競賽,“這兒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一直困擾著我。實事求是地說,我認為我的詩是最棒的。但不久我發現我的競爭對手,雖創作低俗,但卻跟我有著同樣的感覺,不為人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