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威滕駕起四輪馬車,穿過一片荒地,將三個孩子送到蒂斯?蒂斯恩叔叔家野餐。回來的路上他們聊了起來,蒂斯說:“世界上最好的事就是住睡在荒地上,吃著豬頭。”小埃爾斯伯叫道:“愛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不,”喬反駁道:“工作才是最好的。”他是怎麼得出這一結論的呢?帶著無邪的童稚般的眼睛,他日複一日地觀察到懶散和無視家園的後果:無人管理的牛羊、無人重視的莊稼、無人打理的房子,這些都給這個聰穎至極的孩子一個印象,而且形成一個信念:工作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對此,他永遠不會忘記。縱使別人的懶散曾給予他深深的烙印,他也不會從冗長單調的工作中懈怠一天,他會孜孜不懈。他學到的另一件事便是:“埃爾斯伯和我永遠不會進酒館。”“但如果有機會呢?”埃爾斯伯問道。“那也絕對不會。”小喬以後的發展是自主的,沒有太多的叮嚀,也沒有太多的障礙,但內斯陳卻說:“我總是被強迫著。自己的願望,再怎麼勇敢,也不得不放棄。每到一處,順從就像一條拘緊狹窄的枷鎖壓製著我。如果形成了順從的習慣,犯大錯甚至比小過失更保險。順從是我們公認的責任和命運。任何人隻要不順從就會自食其果。這一點在年少無知時就已被全麵詳細地灌輸。我們將要做的毫無爭議將變成應該做的,即使是一些零星瑣事,我們也應該做。所以對於我來說,順從不僅建立在世俗的選擇上,而且還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上。我不想對我兒時的教育產生質疑。”但反抗是與生俱來、根深蒂固的。在兒童所有挖掘出來的素質中,被動並不具有唯一性。他們通過自律使其具有被動性,但他們所需的遠非一所整潔有序的房子所能提供的,他們需要更廣泛的空間來發展自己。一間閣樓、一片花園、一塊圍院、一畝田地,隻要他們願意,都是孩子們自由發展的必需品。如果我們能杜絕這樣的想法:孩子們是有點遲鈍的,無法理解規則並且不能合理地管理自己,那麼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對於我們所知曉的屬於成人世界的國家行政法令方麵的理念,多少會產生一些衝突的意識。對於法令,我們一無所知,但我們順從它,而且當我們的順從受到挑戰時,我們會毫不猶豫地忠於它。
在學校外習得直麵生活的勇氣
“喬應該學習了。”他的父親說,“這是可以理解的。他應是土地經紀人。來,讓我們為喬——土地經紀人幹杯!”接著他們一飲而盡。全村的人都知道喬注定是要做大事的。他到校後找萊勒?彼得斯準備去大學預備班讀書。看著這個滿頭金發的少年與老教師坐在沙發上,用他深邃渴求的眼光吮吸著書中的知識,我們的感覺應該不錯。他看的當然應是一本英語書,因為萊勒?彼得斯可是一位頗有主見的人,他自己懂得一點英語,並認為英語是通往智慧之路的關鍵,確切地說,進而可以了解世界的意義。當然學一點拉丁語也是必要的,但那隻起輔助作用。這兒還有一段美麗的插曲。校長的侄女,利思貝斯?瓊科,一個可愛的小姑娘,乘老師不在時央求喬陪她一塊出去釣魚。當他們坐在河邊搖晃著魚竿時,喬無意中聽到校長和地方官吏的談話,從中得知他父親的事業正處於下滑狀態。這就是生活給喬上的另一堂課。老校長將這一消息告訴了喬,令人欽佩的是他坦誠了無意中已聽到他們的談話。老校長曆數了喬的祖先所創下的業績,最後他意味深長地說:“那個偉大的思想家歌德——你從父輩中繼承的應是為了擁有就必須勞動。”這一忠告使其銘記於心。從那時起小男孩感到既然沒有人承擔責任,他就應該站起來。他注視著正在工作的農民,兩個正與他哥哥做生意的馬商,在他的凝視下也顯得有點局促不安。但一個手頭上有如此繁雜的事情需要處理的孩子怎麼能有時間準備大學預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