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假期間也不能忽視孩子性格的培養(2 / 3)

這是種幻覺?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也是父母打碎了整籃子的雞蛋,使這一切成為泡影,而不是孩子們的責任。如果孩子們對於他們的“權利”虎視眈眈,死死盯住“不公平”、“這讓我抬不起頭來”不放,那是因為他們以最大的可能性估計著自己的權利,而又以實際的所得來衡量自己的權利,他們關注著細節。除了用“令人討厭”一詞,孩子們不會用別的詞來解釋實際的結果。要是追問他們,我們所認識的小孩子們,不管他們是驕傲自大,還是虛榮自負,自以為是,在這一點是相似的——他們每個人在自己眼中都“令人討厭”。孩子們,你認為自己令人討厭,因此認為人們都不愛你,可他們怎麼會那樣做呢?大人們對你和藹可親,那是他們的事情,或者說是他們的天性使然,或者說對你們和藹可親,那是他們的義務。這真的和你們個人沒有任何關係。你們所要求的無非是某個人欣賞你,愛護你,喜歡你,完全是因為你們自己的原因,而不是出於其他原因。當我們還是個小孩的時候,我們也是這樣想的。而在長大成人之後,這都已經成為陳詞濫調了。我期望做好事,卻沒有做,但我認為的罪惡的事卻做了。

在我們年輕的時候,我們十分敏感,敏銳地感受著事物,我們在要麼支持我們、喜歡我們,要麼反對我們、討厭我們這兩個極端中選擇一方,難怪大人們會覺得小孩子“難以理解”。這就是孩子們的想法。“一派胡言!”讀者們會說,這樣的讀者讓自己滿足於事情的表麵現象,他們在頭腦中想著孩子們的歡樂嬉戲和他們愉快的心情,他們歡快的笑臉和朗朗的笑聲。當然,孩子們是快樂的,因為他們年輕,但是我們應該對孩子們在十幾歲的花季時所有的悲苦有所了解,那個年齡的孩子可能正在發展自我,喜悅與傷悲並不是截然分開的。孩子的這種問題發展得很迅速嗎?非常樂觀的人,就像嬰兒,不會產生這樣的問題。保育室裏三歲、四歲和五歲的小寶貝也不會有這樣的問題。孩子們坐在你的膝蓋上,他們的快樂感染著你,他們對你的愛意根本不會有丁點的懷疑,或者壓根不相信自己會被疏遠拋棄。可是孩子非要到產生了這樣的懷疑之後,才能有所收獲,成長起來。我認識一個四歲的男孩,智力健全,總是樂嗬嗬的,然而他有時候會因為某某某不喜歡他而心情抑鬱,而過一些時候,則會因為收到一個小禮物或者某人對他表示關愛而歡欣鼓舞。他母親像每位做母親的人一樣,有著敏銳的知覺,覺察到這個孩子需要得到持續不斷的尊重和重視。她稱呼他是自己“獨一無二的兒子”,將自己的愛一半都分給了他,於是他的兩個可愛的小姐姐與他各得了母親一半的愛。

而可憐的喬治卻不加辨別地感到他的兩個姐姐比他可愛,比他更招人喜歡。前些時候,我想起了一個早年夭折的孩子,我注意到發生在他身上極富教益的例子。這個孩子的父母總是讓孩子們處於愛與快樂的氛圍之中,可是很奇怪,這個原本快樂、陽光的小家夥卻體驗不到父母對他的愛,認為父母很自然地會愛他的姐姐,怎麼會喜歡他呢?還待在保育室裏的孩子會因為得到寵愛而洋洋得意,可是那些年齡稍大的孩子們怎麼樣呢?他們是不是沒有立即被教育,要謙讓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去尋找、體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哪怕一丁點的關愛,因為他們已經是大孩子了?在一些家庭當中,這些孩子傷心地自我封閉和壓抑,這很值得家長們仔細思考了。保育室是這個世界的縮影,它經受著社會上的弊端對它的影響——像對愛的永不滿足,像有一種病態,它驅使著孩子們甚至成人有一些荒唐的念頭,去使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