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方園地
“直到今天,”美國作家海倫?傑克遜說道,“每當我回憶起那件事,我的臉就感到刺痛,像火燒一般。我小的時候,那次粗魯的、輕蔑的話語,會永存在我的記憶中,揮之不去。我曾經當著陌生人的麵,被人叫做‘笨小孩’,就因為我從父親的書房裏錯拿了一本書。今天,我再也不允許別人用那樣的詞語衝我說一些讓我產生無望的墮落感的話。還有一次,家裏來了一位不速之客,剛好我們在用晚餐,於是我被保姆迅速地帶離餐桌,以便給客人讓出位子,而且大人們還說:‘這樣做對孩子並不壞,她可以晚一些再吃晚餐。’在事情突然有所變化,家裏有客人要款待的時候,‘孩子’是再高興不過的了,但是遭到如此對待,它給我帶來的刺傷,我永遠都不能夠忘記。在這兩次事情中,粗魯的言辭和我們習慣上經曆到的事情相比較起來,是那麼微不足道,簡直無足掛齒,然而直到現在那種傷痛還在繼續。
除非我們能夠忍受這樣的傷痛,否則,這樣的事就不算微小。”“什麼,在這個極易感傷的年代,說一個孩子‘笨’算是嚴厲嗎?如果一個人在甜言蜜語中長大,那麼當整個世界都批評他、非議他時,他會使他自己成為十足的傻瓜。”這些年來,孩子在完美的成長環境下生活的概念一直使我們快樂,而這樣一種反駁意見,與那些概念並不完全和諧,但我們並不能對此充耳不聞。“不要愚弄孩子”是一些年輕的母親經常從長輩那裏得來的忠告。但我們卻改變了所有這一切,孩子的天堂世界必須讓他觸手可及。當被告知“他在學校很快樂”,我們就再不多問。我們廢除了舊的規則,過去是:“如果他優秀,他就會很快樂。”而現在我們則說:“如果他快樂,那麼他就會優秀。”優秀和快樂被看做是可以互換的名詞,隻有我們才最喜歡將“快樂”當做原因,而將“優秀”視為結果。
在這些原則下教育的孩子既快樂又優秀,而沒有負載過多的自我強製的道德要求。我們所關心的是讓他的周圍充滿使他快樂的因子,直到他掌握了如何優秀的技巧。但在丹麥,有一些東西被曲解了。曾經有一位年輕的母親,她認為每個做母親的人可能都會堅持她的孩子要有堅固優雅的牙齒。“因為,”她說道,“按照常情,每年保護孩子的牙齒,等到他長大成人,就會擁有完美的牙齒。”“我可愛的夫人,這全是無稽之談,”醫生說,“你隻給孩子吃柔軟的食物,這隻會損害他的牙齒,他的牙齒會像雞蛋殼一樣脆弱的。給他吃大量有硬殼的食物,讓他用牙齒咬,讓他啃骨頭,他必須要吃些東西讓他的牙齒堅固。”這則有關“牙齒”的故事寓意是,必須讓孩子在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中走出屬於他自己的一方園地。如果你期望將他培養成人,他就必須經曆磨難。讚賞和責備,微笑和淚水,都是人的家常便飯。在性格養成的過程中,尖刻的言辭也不應該完全避開,就讓我們直言不諱地說那個拿錯了書的孩子“愚蠢”,不管在人前還是背後。這比那在溫室內和“母親”就每一個細節進行討論要高明得多,後者會導致一種習慣性的不健全的自我反省。事實上,我們處在腹背受敵的境地。在一邊,是六頭利齒的怪獸(神話中居住在意大利南方的墨西拿海峽中岩石上的六頭怪獸),那是我們放縱的權力欲;而另一邊,則是漩渦(神話中意大利南方墨西拿海峽中的渦流),它能夠吞沒我們所有的人性美德。如果必須在二者之間作出抉擇,我們寧可選擇前者而不是後者。也許我們會在巨獸的利齒中損失些什麼,但總比在漩渦中喪失自我要強一些。但是就沒有更好的第三條道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