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心盡責的保姆和慈愛的父親給孩子纖弱敏感的天性造成了具有傷害力的“打擊”,這種打擊不僅僅指身體上的,也指精神上的。這一切到底是怎樣發生的呢?很多傷害是由於漠視和疏忽,他們並不知道,或者他們沒有考慮到,這樣做或那樣做會影響一個孩子。父母、保姆、政府的專製權威的運用都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絆腳石。
——夏洛特.梅森
親愛的讀者,你有沒有玩過一個名叫“後果”的遊戲?遊戲是這樣進行的:男孩對女孩說:“今天真冷啊。”女孩對男孩說:“我喜歡巧克力。”
遊戲的結果是,他們兩人都輸了。而人們則會評價說:“他們各得其所。”在現實生活中,“後果”遊戲是如此前後不符,在遊戲中,許多孩子都是不情願的遊戲者,分配給他們的遊戲角色十分恣意武斷。看看孩子們在街頭玩耍的扮演學校生活的遊戲吧:學校的女教師多麼慷慨地“伸出手來”,她是怎樣地將學生們逼入困境,鞭打處罰他們!而假扮的學生一旦加入這場遊戲,他們一有機會就會做同樣的事,他們的機會終於來了。在真實的生活中,情況是怎樣的呢?你會發現,遊戲當中,大部分孩子都對專製獨裁的機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小南茜有些煩躁不安,哭鬧不已。而她的保姆今天早上剛好特別忙亂,她要料理孩子們的消夏衣服。她心地善良,對南茜疼愛有加,但她在心裏嘮叨著:“這孩子怎麼哭叫不止,讓人心煩啊?”她隨手擲了個小盒子打在南茜的小耳朵上,這一擲更說明了她心裏麵頗為憤怒的疑問。
傷害產生了,這就是孩子哭鬧不已的原因。而且就因為這個“打擊”,南茜被判定“輸了”,就像人們在遊戲中一樣。然而,一兩年過後,沒有人會將保姆和這個家庭的悲痛聯係起來,而保姆自己也永遠不會再想起她的那次隨手一擲。也許你會持反對意見:保姆雖然善良,她卻很無知,而孩子的父母就不同了。
是的,但父母的情況並非全然與此不同。林德賽先生愛書如命。一天他走進自己的書房,發現4歲的小兒子在用他的精裝書籍玩“搭積木”,他用書搭了個小房子,正在艱難地攀爬。書籍坍塌了,乒乒乓乓地倒在地板上,整個房間變了一副模樣,書籍雜亂地散落在地。“你在這兒幹什麼?回到你的房間去,不要讓我在這裏再看到你!”天啊!他知道他對孩子的傷害有多深嗎?他知道對於小迪克來說,在家中和父親玩耍嬉鬧上十分鍾是他一天最大的快樂嗎?他知道嗎?對小孩子來講,一切的一切都意味著永遠,孩子的經驗還沒有教會他當事情看起來悲觀黯淡時,還要心懷希望。但是,“這是為孩子好。”是嗎?迪克並不知道他哪裏犯了錯。“永遠不要碰那些書,書不是給你玩耍的”,這句話教訓了他,導致在未來的日子裏他會遭遇相似的傷害。盡心盡責的保姆和慈愛的父親給孩子纖弱敏感的天性造成了具有傷害力的“打擊”,這種打擊不僅僅指身體上的,也指精神上的。這一切到底是怎樣發生的呢?很多傷害是由於漠視和疏忽,他們並不知道,或者他們沒有考慮到,這樣做或那樣做會影響一個孩子。最讓人不解的是,成人幾乎總是在同樣的問題上犯同樣的錯誤。父母、保姆、政府的專製權威的運用都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