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新學期開始時
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經常會有重新開始的念頭產生,比如新的一年來臨時,就會產生要比去年更好的想法。
其實孩子也一樣,比如新學期開始,孩子經曆了假期,在家往往已經待得比較煩了,對於學校又開始具有新鮮感和希望感了。這時,孩子內心會有一種“我要好好學習”的想法。平時表現較差的孩子,也會產生一種我要“從頭開始”的念頭。但是如果這時家長隻是反複向孩子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孩子往往會覺得“又要開始煩了,學習真沒勁”。我在很多篇文章裏提到過,學習的重要性根本不需要家長反複強調。在這樣的氛圍下,孩子怎麼可能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呢?如果家長能夠抓住新學期這個時機,讓孩子擁有陽光、積極的心態,孩子一定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6.學會向孩子“示弱”
當孩子麵對無所不能的父母時,他隻有兩個選擇:一是努力按照父母的要求學習做一個無所不能的人,不能容忍自己的缺點,這樣容易造成他性格偏執;二是放棄努力,反正父母無所不能。
家長在孩子麵前往往扮演權威和管理者的角色,把自己塑造得無所不能,反而會把孩子襯托得弱小無能。
有一天,我們剛吃完晚飯,門鈴急速地響了起來,辰辰跑過去開門,原來是老公的朋友來了,我們連忙把他迎進客廳,他不理會我們的招呼,連坐都沒坐,著急地說:“你們誰幫我解下這道題?我做了半天都沒做出來,這還是小學生的作業嗎?記得我上學那會兒沒這麼難的題啊!”
我笑著說:“不可能吧!小學的題目再難也不可能難倒你啊。”
他見我不信,解釋道:“你們又不是不知道我學習不好。不過,這道題我確實做出來了,我設了X和Y,把結果算了出來,可是我兒子說,他們沒教過X、Y,隻能用加、減、乘、除來做。我隻會用方程式解題,你們快點幫我算算,他還在家等著我呢!”
老公說:“那也不急在一時,你先坐下喝杯茶,讓她來給你解。”
他一聽就著急了,馬上說:“必須馬上給我解了,孩子還在家等著我呢,我沒跟他說我是來求救了,我就跟他說爸爸出去買包煙,回來就給你解。要是連我都解不出來,以後在孩子麵前還有麵子嗎?”
我插嘴道:“這題倒是不費勁,可是你為什麼一定要在孩子麵前這樣做呢?”
他理所當然地說:“如果孩子遇到問題,我解決不了,這樣以後孩子還會聽我的嗎?”
然後我開始給他解題。他又跟老公說起了類似的煩惱,上星期孩子在玩一種遊戲,可是玩到第五關後就怎麼也玩不下去了,孩子向他求助,可是他一下子也琢磨不出來,孩子就說:“爸爸,你也不會啊!”他覺得不能在孩子麵前失去無所不能的形象,所以一下午什麼都沒幹,光在那研究遊戲了,好在兩個多小時後,終於讓他研究出了破關的方法。然後,他興衝衝地告訴孩子應該怎麼玩,覺得總算是維護了自己做家長的尊嚴。可是,孩子越來越大,以後肯定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且遇到的問題也會越來越有難度,家長不一定都能解決得了。
我把解好的題給了他,本想和他聊聊這個問題,但是他急著向孩子交差,我也不好強留,看著他消失的背影,我忍不住為他擔心起來。
記得有一次,辰辰被一道題難住了,向我求救,我故意這樣解解、那樣解解,裝作百思不得其解的樣子啟發他。辰辰一直在旁邊看著我解題,突然很興奮地說他會解了,然後告訴我這個題應該怎麼解,我連連點頭:“媽媽也能解這道題,可是要用高中或者大學的知識,而這個題其實不用這些知識就可以解,辰辰比媽媽厲害啊!”
因為這道題先被辰辰解了出來,他的愉快心情一直持續了很久。我想,如果我一拿到題目,就三下五除二地把題目給解了,然後再教給孩子,我想孩子也能明白應該怎麼解,可是這樣做的效果遠遠沒有讓他自己解出來的好。隻有孩子自己想出來的辦法,他的記憶才深刻。另外,被媽媽教會了和把媽媽教會了,這兩者的滿足感有著天淵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