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把成績放一邊,先讓孩子對學習感興趣(4)(1 / 3)

我一項項地給她指出來:“首先,早上孩子剛起來,你就立刻跟他說先洗臉刷牙,然後把作業給做了,你這個提醒就很多餘,你怎麼就知道孩子自己不會做?就算孩子真的不想做作業,你也得培養他自覺學習的習慣,而不是在旁邊耳提麵命,這樣孩子能不反感嗎?其次,孩子在做手工作業,那說明這個時刻他最想做的就是手工作業,你非要他先完成其他文化作業,為什麼不讓他自己安排呢?再次,孩子問你的題目你為什麼不能等到孩子真正空閑或者他再次提出來的時候再教他呢,非要打亂他的看書計劃去教他,這樣做孩子其實根本就沒有學進去,就算短時間記住了,那也不過是為了應付你而已,不信你過段時間再讓他做做看。另外,你在吃飯的時候也不忘教育他,你可能覺得平時他不愛聽你的,吃飯總是個機會吧,可這樣做,會讓孩子覺得更煩躁,孩子充滿了抵觸情緒,他又怎麼會配合你的教育呢?我覺得你和孩子之間最大的問題就是你沒有抓住教育契機。”

同學驚訝地說:“我沒有抓住教育契機?那按照你的說法,我教育孩子還得看孩子高興不高興,他要是高興我才能教,他要是不樂意,我就得乖乖閉嘴?現在做媽可真難!”

這是很多家長不能理解的地方。家長認為教育孩子應該是由家長占據主導地位的事情,怎麼反而變成家長被動了呢?恰恰就是這點上的不理解,使得教育變得無比艱難。

其實仔細想想並不難理解。有時候,很多家長覺得教育孩子簡直就是對牛彈琴,可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是否觀察過孩子的注意力和情緒?如果孩子的心思跑到其他地方去了,又或者他充滿抵觸情緒,家長越希望孩子這樣,孩子就會偏偏不讓你如願。

那麼,什麼時候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契機呢?

一般來說,孩子從會說話會走路開始,對這個世界就充滿了好奇心。他經常會指著某種東西問父母:“這是什麼呀?”“那是什麼呀?”

此時,就是最佳教育契機之一。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對於孩子的問話都會給予耐心回答,可是當孩子再大一些,父母反而做得不太好了。比如父母在忙或者情緒不好的時候,孩子突然跑來問,有些父母就會不耐煩地說:“去去去,沒看見我正忙著嗎?”修養再好一些的父母,雖然不會這麼粗暴地對待孩子,但是會敷衍孩子。

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種做法不僅破壞了孩子的求知欲,更放棄了和孩子建立良好交流方式的機會。但是要求父母對於孩子的每個問題都非常重視,並且隨時待命,以備孩子來問,顯然也是強人所難。如果父母確實不方便馬上回答孩子,最好能對孩子說:“寶貝好聰明啊,居然問出這麼有水平的問題,媽媽想一會兒再回答你好嗎?”我相信孩子聽了媽媽這樣的話後,都會選擇讓媽媽想一想再告訴自己,這麼一來,孩子不但不會覺得父母不重視自己,反而會提高他提問求知的欲望。

另外,就是孩子有動手能力的時候。這時,孩子特別希望家長能夠放手讓他嚐試很多事情,可是因為年紀過小,有時又不得不求助父母。如果父母能夠把握好的話,這時對於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和思考能力是至關重要的。這個時期,最忌諱的就是父母直接幫孩子做。這種做法對教育的破壞作用不可小覷。

以上是根據孩子的生理時期來劃分的。從心理時期來劃分的話,還有幾個重要的教育契機父母一定不能忽視。

(1)孩子對某一事物產生濃厚興趣時

我們一直都強調,興趣是最好的學習。當孩子對某一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時,他的求知欲往往也處於最頂峰時期。比如孩子迷上了下棋、書法,這時不需要父母監督,孩子就會主動自覺地去做。家長一定要善於抓住時機,對孩子進行引導,促使孩子把一時的熱情轉化為持久的行動。簡單地說,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往哪方麵發展,最重要的就是先不著痕跡地培養孩子在這方麵的興趣,如果這點沒有做到,接下來的教育將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2)孩子犯了較大過失時

孩子犯了大錯後,大多心裏都會產生恐懼感和內疚感。此時,孩子比平時更聽得進大人的意見,內心有比較強烈改正的欲望。但是這個時機父母一定要運用好。有些父母一看見孩子犯了錯,立刻批評孩子一頓,甚至把孩子打一頓,想讓孩子長長記性。這麼做不但起不了教育的作用,還會適得其反,使孩子破罐破摔,無心改正,孩子會想:是,我犯了錯,可您也批評過我,打過我了。所以,如果父母能夠以一顆寬容的心來對待孩子的錯誤,充分理解、體諒孩子,幫助孩子總結經驗教訓,和孩子一起成長,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