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年春天,我們帶辰辰去公園玩,他指著一處黃色的植物問我:“媽媽,這是什麼啊?”我告訴他是迎春花,然後他又指著一處粉色的植物問我,我回答不上來,老公也不認識。我們很快就忘記了這件事,但是兩天後,辰辰很興奮地跟我說:“媽媽,那是夾竹桃。”他還把我拉到電腦前,查詢給我看,果然是夾竹桃。漸漸地,我發現,如果是我們告訴他答案,有時候他會問我們第二次,會出現想不起來的情況,但如果是他自己找到的答案,從來沒有再來問過我們。
我們經常在辰辰麵前示弱,在學習上基本上也裝著示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有些地方父母還真的不得不示弱。由此可見,父母一貫認為的大人應該比孩子強的觀念不但不正確,甚至也不成立。
辰辰三歲那年,我買了一幅動物的抽象畫,說明書裏介紹畫上一共有25種抽象動物,我和他爸爸站在畫前一分鍾,隻能辨認出4~5種動物,而辰辰卻能在一分鍾內輕易認出14~15種動物。我當時想,難道我和老公的抽象辨識能力有問題?於是,我又找了幾個大人一起來做這個研究,發現每個大人能辨認出的動物都不如辰辰。有人說也許是辰辰的辨認能力比較強,後來,樂樂來我們家玩的時候,樂樂也能像辰辰一樣在短時間內辨認出很多動物。
於是,我終於明白,原來我們成人的思維裏裝的東西太多,我們拚命去尋找動物,卻往往在腦海裏形成了盲點,可是孩子的思維相對簡單,他們隻是憑著平時接觸的動物,瞬間就辨認出了很多動物。由此證明,很多時候,孩子在某一特定的條件下是非常厲害的,孩子可以做成人做不了的事情。作為家長,我們要善於挖掘和培養孩子的這種潛能。
此外,還有一個現象也值得引起家長朋友們的重視,雖然我們也是從孩提時代走過來的,可是很多人已經忘記了做孩子的感覺,當我們覺得孩子的表現太弱的時候,往往是以成年人的眼光去看的。
我記得辰辰學會騎自行車是在他五歲的時候。那天,他和兩個小朋友一起玩耍,不知不覺就學會了騎自行車。當時他特別興奮,一定要我下去看他表演騎自行車,我和他爸爸也很驚訝,甚至有點不敢相信這孩子才一個多小時居然學會了騎自行車。當時很多大人也在,辰辰很高興地給我們表演,但是他畢竟剛剛學會,又時時觀察著我們的反應,容易顧此失彼,沒騎上一圈就摔了一跤。旁邊有個大人笑著說了一句:“孩子畢竟是孩子,大人肯定不會這麼容易摔跤。”
說的人沒有任何惡意,隻是就事論事了一下而已,但辰辰覺得自己丟了臉,有些悶悶不樂。我自豪地拍著他的頭說:“辰辰,你太厲害了,你知道媽媽幾歲才會騎自行車嗎?上初中離家遠了,媽媽才不得不逼著自己學會了騎自行車呢。而且媽媽足足學了一個星期才學會,你才五歲,居然不到一下午就學會了,媽媽太崇拜你了!”
辰辰還在為剛才的事耿耿於懷:“媽媽,我沒你說的那麼厲害,剛才我都已經摔了一跤了。”
我毫不在意地說:“你才摔了一跤,你知道媽媽摔了幾次嗎?本來外公給媽媽買的是新自行車,等媽媽學會後,那自行車除了鈴鐺不響,其他哪兒都響。媽媽身上也經常青一塊紫一塊的呢。”
辰辰聽我這麼一說,大概想象到我那自行車的樣子,忍不住笑了。
作為家長,我們骨子裏就認為自己是孩子的保護神,比他有自理能力,比他有常識,比他有文化,所以思想裏就缺乏向孩子示弱的意識。很多家長覺得如果自己在某方麵比孩子弱,那還怎麼在孩子麵前維持家長的威嚴呢?孩子還會聽大人的話嗎?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一個教育得當的孩子,父母的示弱不但不會成為他對抗父母的武器,反而會成為孩子迅速成長的法寶。
當孩子麵對無所不能的父母時,他隻有兩個選擇:一是努力按照父母的樣子學習做一個無所不能的人,不能容忍自己的缺點,這樣容易造成他性格偏執;二是放棄努力,反正父母無所不能。隻要他們在,就會把什麼事情都做好,那自己還努力幹什麼呢?而孩子還沒有大人那麼成熟的思考模式,後者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畢竟選擇後者要輕鬆得多。
所以,我們要適當地“弱”一些,給孩子一個超越我們的機會。我想沒有哪個父母希望聽見別人評價自己:你比你孩子厲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