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產後新媽媽的洗澡DIY(2 / 2)

洗澡會對人皮膚產生機械、溫度和化學刺激,然後又進一步影響很多係統,其中包括心血管係統、神經係統、免疫係統。因此,洗澡對人體的影響實際上是全身性的,它能消除肌肉的緊張,改善周圍組織和內部器官的供血狀況,促進毛細血管、靜脈和淋巴管的血液循環,從而提高機體的代謝強度和適應能力。但是洗澡也有它的禁忌,如果不注意,很可能因為洗澡毀了自己的健康。

肥皂不宜過多

洗一次澡搓一遍肥皂即可,過多會刺激皮膚,產生瘙癢。皮膚較幹燥的人以及老人和兒童適宜用多脂性肥皂,不宜用堿性肥皂或熱水燙洗,以免將皮脂洗去,使皮膚更加幹燥甚至起屑打皺。有的人皮膚油膩較多,可用中性或堿性肥皂。

水溫不宜太高

水溫最好接近體溫,大概是35℃~37℃,水溫過高會使全身皮膚血管擴張,全身大量的血液集中到皮膚表麵,易導致心血管急劇缺血,引起心血管痙攣,如果持續痙攣15分鍾,即可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如果是大麵積心肌梗死,就有猝死的危險。高血壓病患者還會因全身皮膚血管擴張而使血壓驟然下降,出現低血壓,導致頭暈、心慌等症狀。熱水浴使血液大量集中於體表,時間過長極易疲勞,還會影響內髒的血液供應和各種功能,使人虛脫。

慎洗冷水澡

夏天,許多人偏愛洗冷水澡。冷水澡的確能加速渾身散熱,但劇烈運動或運動之後,千萬不能突然去洗冷水澡。因為此時身體出汗較多,適應不了冷水的突然刺激,過低的水溫刺激皮膚神經末梢後會使毛肌收縮,影響汗腺的排泄功能和血液循環,體內的熱量得不到充分的散發,就容易引起發熱、感冒。

飽食或空腹不宜入浴

每頓飯後人體要從全身調集一部分血液到胃腸幫助消化。飯後立即洗澡,一方麵會加劇心髒缺血,甚至發生心絞痛或猝死;另一方麵,由於消化道血流量減少,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誘發惡心、嘔吐、上腹部疼痛等症狀。因此,不能選擇在飯後1小時之內洗澡,應在飯後2小時即下頓飯前1小時左右為宜。洗熱水澡前,喝1杯溫開水,可以補充全身血液容量。空腹入浴則容易發生低血糖,易疲勞、頭暈、心慌,甚至虛脫。

喝酒後不宜突然洗澡

酒後脈搏加快,心髒血液搏出量增大,血液循環加快,體溫調節能力、應付血壓等變化能力差,此時洗澡常常會發生不測。另外,洗澡一般會出汗,這樣血液中的酒精濃度就會增高,在血液循環、脈搏跳動加快的情況下,往往引起血壓上升,使身體難以適應。醉酒的當天晚上,應多喝些水再睡覺,第二天早晨用熱水洗頭,能徹底消除醉意。

發熱時不應洗澡

當人的體溫上升到38℃時,身體的熱量消耗可增加20%,身體比較虛弱。此時洗澡,容易發生意外。

劇烈運動後不要洗澡

人在劇烈活動時,肌肉內的血流量增加,一旦停止運動,增加的心率和血流量還要持續一段時間。這時洗熱水澡,會增加皮膚的血流量,引起心髒和大腦供血不足,導致頭昏眼花,對體質差的人,還可導致不同程度的“重力性休克”;另外,對肥胖超重者、嗜好煙酒者、高血壓者、高膽固醇患者,還可導致心髒病的突發。

少用搓澡巾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有在洗澡時用搓澡巾用力擦洗皮膚的習慣,認為隻有這樣才能洗掉皮膚上的髒垢,並視之為講衛生的好習慣。其實,從皮膚的生理角度來看,這非但不是講衛生,而且對皮膚有害。正常皮膚表麵有由皮脂腺、汗腺分泌物及脫落的上皮細胞形成的酸性保護膜以及角質層,僅0.1mm厚,俗稱“死皮”,呈弱酸性,是阻止病菌和有害射線入侵人體的第一道防線。這層“死皮膚”更換速度緩慢,最快的也需要10多天。洗澡時用毛巾在皮膚上反複用勁搓,會損傷皮膚,使表皮角化層過多脫落,使皮膚幹燥、瘙癢,病菌和有害射線就會乘虛而入,使人易患毛囊炎等多種皮膚病甚至癤腫及敗血症。

小貼士

洗澡次數太多,會把皮膚表麵正常分泌的油脂及正常寄生在皮膚表麵的保護性菌群全部洗掉,容易引起皮膚瘙癢,皮膚的抵抗力也會減弱,反而容易得病。

腦血管病患者不宜常洗澡

洗澡時產生的熱刺激,會使患者體內血流加速,進而增加血液對血管的壓力。當血流通過某些局部病變部位時,容易發生血管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