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靈裏流淌出來的文字(1 / 1)

從心靈裏流淌出來的文字

——中學小小說印象

王培靜

中學是劉忠學先生的筆名,這個名字太容易讓人記住了,人生路途中誰沒有過中學生活的經曆呢。

認識中學是從他的文字開始的。記得六七年前,我在《微型小說選刊》上看到一篇署名為“中學”的小小說《午夜電話》,印象很深。這篇作品通篇就是一對父女的對話:女兒玲子重讀幾年仍高考不中,又被初戀的男友拋棄,玲子經受不住如此沉重的打擊,離家出走,她找了一個有海的地方想結束自己的生命。午夜時分,臨跳海前女兒打通了父親的電話,父親苦口婆心地想喚回已經走到死亡邊緣的女兒;女兒也不舍獨自撫養自己長大且有病在身的父親。濃濃的親情把父女倆的心緊緊地係在了一起。特別是結尾,並沒有最終結果——高明的中學設計的是,玲子的手機沒電了:“爸爸!我的手機沒電了——你等著,我再找個電話,等著我……”這樣的結局,給讀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間:或許女兒隻是那樣說說,她沒有再給父親打電話,而是縱身跳進了大海。你想,失去女兒的父親該是何等的悲傷!我們更願意相信另一種可能:女兒真地找了一個電話,繼續和父親交流,最後回到了父親身邊。

中學的小小說《收麥》像一幅農村生活的風情畫,讀後使人回味無窮。此作通篇采用白描的手法,描寫農村麥收季節的勞動場景以及夫妻之間的調侃、鬥嘴,短短千餘字,便把質樸、憨厚,對恩人六嫂子一家知恩圖報的老疙瘩夫妻的形象躍然紙上。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是中學小小說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另一篇作品。從中學把她當成獲得冰心圖書獎的小小說作品集的書名來看,他自己也是相當看重這篇作品的。作品表現了新婚的兒子發現了父親的秘密——經常出去散步的原因——偷偷地到公園和一個老太太聊天。這篇作品反映的是單身老人情感缺失的社會問題。看過這篇作品,不由地讓我想起了趙本山出道不久時的成名小品《相親》,小品反映的是兩個單身老人代子女去相親,見到的卻是自己的初戀情人,原來是兩個孩子故意給二位老人安排的“相親”機會,看後使人倍感溫暖。而中學在這篇《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中有一句:“他(兒子)怔怔地定在樹後,心裏像打翻了五味瓶,說不清啥滋味……”後麵的省略號是兒子理解了老子“為啥鬧心”,還是兒子認為老子是“老不正經”?這種多義性語言的運用,也是中學小小說作品中的一大特點。這篇作品給讀者留下的思考是沉重的:吃得再香,穿得再暖,也難解單身老人情感方麵的寂寞,他們需要除兒女親情外的異性情感關懷和情感交流,需要一個相守相扶共度老年時光的伴侶。《賣樓老人》也是這方麵的題材,深刻,感人,使人過目難忘。還有那篇表現老年夫妻感情的《洗澡》,也非常感人。

由於職業的關係,中學的不少小小說還反映了地質隊員的生活和校園生活。《信》、《誘惑》、《隱患》、《那張課桌》、《女孩的發型》等都是這方麵的作品。除此之外,中學的不少作品還寫到了打工、職場、官場、鄉土以及婚戀家庭等方麵的內容。

隨著交往的增多,我越來越感覺到中學是個有責任心的作家,他的作品題材廣泛,語言樸實,字裏行間充滿了人文關懷。作品在文學性和藝術性方麵都達到了一定高度。

中學在哈爾濱有自己的文學社,業餘時間還創辦了作文輔導班。“小小說是訓練作家的學校”,由小小說作家中學本人主講,“學校”的成績就可想而知了。正所謂“名師出高徒”嘛,難怪中學的很多學生都在全國各地的報刊上發表過不少作品。

中學不但在小小說界有響當當的名聲,最近幾年還在《長城》、《小說林》、《中國鐵路文藝》等文學期刊上發表了不少中、短篇小說,《苦夏》、《劉老疙瘩的愛情》、《首席記者》、《癌變》等中、短篇小說內涵深刻,可圈可點。

希望中學這些從心靈裏流淌出來的文字像陳年老酒,隨著時間的推移,更醇,更香。

【作者簡介】

王培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軍旅作家,著名小小說作家,北京小小說沙龍會長,第五屆和第七屆“全國微型小說(小小說)年度評選”一等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