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結案例”
兒子3周歲了,最近變得特別黏人,像個“小尾巴”一樣。我走到哪裏,他跟到哪裏,讓我很有挫敗感。
我打電話,他坐在我身邊聽;我做飯,他坐在旁邊看;吃飯,一定得我喂;玩遊戲,一定要我陪;就連我上廁所,他也要等在廁所門口,還不停地敲門,叫我快點兒出去;出去玩兒,必須抱著。
因為我一個人帶孩子,累得不行,就告訴孩子:“媽媽累了,你先自己走一會兒。”孩子卻不理會,就坐在路邊大哭。有時候真不想理他,可誰讓我心軟呢?
有人說,孩子這種依戀很正常,等大些就好了。但也有人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恰是鍛煉獨立性的最好時機,應該狠心讓孩子獨立。
該怎麼辦啊?該不該甩掉我家這個“小尾巴”呢?甩掉了會不會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呢?
“正常現象,正麵回應”來自:劉爽一諾1樓
孩子3歲至4歲的時候,都會出現黏人現象。這是因為他們需要和媽媽建立親密、連續不斷的關係,渴望從媽媽那裏得到溫暖和勇氣,這樣他們才能感到滿足和愉悅。假如這時候媽媽狠心讓孩子獨立,會導致孩子將來很難跟人溝通,影響今後的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孩子的黏人現象很正常,樓主要好好回應孩子,不能想辦法擺脫,更不能不耐煩。這樣才有助於建立孩子的信賴感,以便將來能夠成功和周圍的人相處。
“黏人也要有個度”來自:HELLO羅2樓
孩子黏人雖然是好事,但是樓主家孩子顯然屬於太過黏人了。如果樓主不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教育方式,不僅會導致孩子不合群,也會讓孩子越來越沒有自信,做什麼都會擔心自己做不好,渴望媽媽來幫忙,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性格也容易暴躁、懦弱,更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
“家庭是早教最好的課堂”來自:羅占飛沙3樓
我覺得孩子之所以那麼喜歡當小尾巴,跟樓主的錯誤教育方法有關。
就拿孩子出門讓媽媽抱這件事來說,為什麼每次都是你妥協?因為你太寵孩子了,不舍得讓孩子哭,才導致孩子的獨立性和自理能力差。你能陪孩子一輩子嗎?不狠心放手,孩子能長大嗎?
其次,從樓主的字裏行間可以看出,樓主應該屬於情緒化的人。當你心情好的時候,能夠耐心地被小尾巴黏著。可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想辦法把孩子推開。正是這前後不一致的態度,讓孩子無所適從,反而更黏人。
“專家意見”來自:原來如此4樓
我家孩子也出現過這種情況,當時不知道怎麼解決,就去谘詢了專家。專家說這是孩子渴望愛和關注,渴望安全與保護的表現。家長不能聽之任之,要積極應對。下麵將專家告訴我的兩個方法與樓主分享:
方法一:多和孩子交流溝通
平時多和孩子溝通,麵帶微笑,不強行甩開“小尾巴”,以免傷害親子關係。教育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鼓勵爸爸也參與其中,讓孩子意識到親人不隻有媽媽,其他人也會像媽媽一樣愛護、保護他。
給孩子創造一個和睦、溫馨的家庭氛圍,給孩子足夠多的關愛,盡量減少孩子的不安全感。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就不會總黏著媽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