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該不該讓孩子體驗“危險”——讓孩子避免危險還是體驗危險(1 / 2)

“糾結案例”

昨天帶女兒出去遛彎的時候,在小區裏看到這樣揪心的一幕:

一個4歲左右的小男孩坐在地上號啕大哭,大喊:“媽媽,你在哪裏啊?我怕!不要丟下我一個人!”我忙走上前去詢問。就在我準備帶孩子去派出所的時候,孩子媽媽從牆後麵走了出來,跟我解釋說:“我是故意的,這孩子平時總是亂跑。為了讓孩子體驗到亂跑的危險,我就悄悄躲了起來。”解釋完,孩子媽媽又對小男孩說:“以後在大街上可別亂跑了,跑丟了你就會被壞人抱走,再也看不到媽媽了。”孩子聽完,不停地點頭,還說:“媽媽,我下次再也不亂跑了。”

回家的路上,跟女兒討論這件事。女兒說:“那個媽媽真狠心,孩子該多害怕啊!”我聽後,覺得女兒說的有道理,但又覺得那個媽媽的方法其實不錯。讓他自己汲取一次教訓,以後就不會再犯了。

我女兒走路有東張西望的毛病,想要改正她這個毛病,難道明明看到前邊有石頭,也不提醒她任由她摔倒嗎?孩子不懂得開水燙手,難道故意讓她燙一次才會記住以後不摸了嗎?

各位家長舍得這麼做嗎?

“溫和以對”來自:壯壯的外婆1樓

我肯定不會這麼做,就像樓主女兒說的,孩子該多害怕啊,可能會留下心理陰影。我覺得最好采用溫和的手法來處理這些安全隱患。比如,和孩子一起看教育題材的宣傳片,遇到類似情況就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如此孩子才更容易接受,也不會產生負麵後果。

我兒子曾經特別喜歡動電器。為了教育他,我從網上搜了一些關於被觸電身亡的新聞圖片,給孩子看了之後,他就再也不敢動了。孩子動電器隻是好奇,想一探究竟,類似的情況還有玩剪刀、打火機等。如果像故事中的媽媽那麼做,被開水、剪刀嚇過之後,孩子會不會不敢喝水,也不敢拿剪刀了呢?因此,最好不使用這種方法。

“讓孩子體驗危險”來自:天佑旋穎2樓

我比較認同讓孩子體驗的做法。

父母有時候太“無微不至”了,看孩子削鉛筆就擔心削了手指,看孩子拿剪刀就擔心傷到孩子,都去代勞。這種行為無疑誇大了事物的危險性。孩子好奇心強,你越不讓體驗,他越覺得好奇,越想體驗。

所以,應該適當讓孩子體驗危險。比如,我家孩子喜歡玩飲水機,幾次警告他不能碰熱水那個旋鈕,他還是想摸。後來我就先放了點兒熱水,等水涼一些再讓孩子去摸。孩子一摸就哭了,以後再也沒摸過。我拉著他摸,他都使勁兒把手往回縮。還有一次,他看我們吃辣椒,自己也想吃,不讓吃就鬧騰。我就弄下了一小塊,放到他嘴裏。結果他被辣哭了,最後喝了杯牛奶才解決。以後看我們吃辣椒,再也不鬧騰了,問他吃不吃,他回答:“辣椒,辣,寶寶不吃。”

所以,適當地讓孩子體驗危險,並不是壞事。

“在危險中成長”來自:有翅膀的孩子3樓

同意樓上的看法,適當讓孩子體驗危險並不是壞事。危險無處不在,孩子不會一帆風順,難免磕磕碰碰。因此隻有放手讓孩子多體驗、嚐試,孩子才會知道在危險來臨的時候應該怎麼麵對。家長也應該多幫孩子正視危險,避免危險,從而克服危險。

前段時間,為了讓孩子知道走丟後該怎麼辦,我狠心將孩子“拋棄”在馬路上四次,觀察他的反應。第一次,孩子被嚇得不知所措。第二次和第三次,他依舊大哭,但驚嚇程度明顯減小了。到了第四次,孩子就學會了找路邊的警察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