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結案例”
我家女兒5歲了,特別叛逆,總喜歡跟我對著幹。不喜歡吃我做的菜,就扔到垃圾桶裏;故意把杯子或碗摔碎,故意把我辛辛苦苦洗好的衣服弄髒。據老師說,她在幼兒園也很難管,上課時大聲說話,打擾其他小朋友學習。當然曾聽過鄰居議論我家孩子,說她沒教養之類。其實,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管教孩子。原本我認為:對待孩子,能講道理就講道理,該批評的時候就批評,實在不管用就打。可這套理論在我女兒身上並不奏效。
昨天下班回家,看到女兒在屋裏看電視,問她看了多久了,她說剛開始看,可保姆阿姨告訴我她已經看了倆小時了。我就苦口婆心地勸說她長時間看電視影響視力。可孩子根本不理我。我有點兒生氣,就把電視關了。然後對她進行批評教育,告訴她不能說謊。女兒百般狡辯,還頂撞了我幾句。我心想既然嘮叨、批評都不管用,隻能體罰了。可沒想到,在我打了她之後,她竟然離家出走了。
如今的孩子實在太難管了,管輕了不起作用;管重了被孩子仇視,甚至離家出走。管教的尺度太難把握了,我到底該怎麼辦呢?
“同樣困惑”來自:360du1樓
我兒子的情況跟你女兒的情況差不多。兒子曾經對我說過這樣的話:“爸爸,我真懷疑我不是你親生的。要不你怎麼總看我不順眼呢,總愛繃著臉、找碴兒。”真納悶孩子怎麼會產生如此偏激的想法。
老婆說我對兒子太嚴格了,可我真的是為他好啊!我小時候也沒少挨爸爸的打和罵。恰是他對我的嚴格要求,才讓我沒沾染到任何不良習氣,取得了今天的優異成績。如今的孩子都怎麼了?不能罵,不能打,隻能講道理。可就算把嘴皮子磨破了,他們也不聽,隻能嚴厲管教了。
“嚴格無益”來自:小屯民2樓
樓上的做法是不對的,管教孩子並不是越嚴越好。想想我們實施嚴格教育,無非是為了規範孩子的言行習慣,而不是讓孩子害怕,甚至厭惡。教育孩子最忌諱的就是將嚴格進行到底。孩子做錯了事,你可以嚴格,但沒錯的時候就應該“慈愛”。想想孩子對你的評價:總愛繃著臉。哪個孩子會喜歡這樣的家長?所以,還是掌握好“嚴格”的度,否則隻會弄巧成拙。
“不要管得太細”來自:東成西咎3樓
我覺得,如果不涉及原則問題、做人問題,孩子最好不要管得太細。
大多數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關懷過了頭。吃飯的時候,擔心孩子吃不飽,就不斷給孩子夾菜。家長以為這是關心,但你越是這麼做,孩子越覺得吃飯是家長的事情,從而失去自主性。
對於樓主家的問題,我覺得孩子是希望受到你的關注,為了吸引你的注意力,才不得不做一些“離經叛道”之事。建議樓主平時多關心孩子。
“別掉進陷阱裏”來自:隨鵬飛揚4樓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陷入幾個誤區,所以導致了自己把握不好管孩子的度。根據自己的經驗,給樓主幾條建議:
(1)不過度保護孩子。當孩子想跑、想玩時,不要因為害怕孩子受傷就禁止。如此下去,孩子就會越來越懶惰,容易得病,還阻礙心智的發育。樓主家孩子之所以能坐在房間裏看兩個小時的電視,是不是跟這個有關係呢?樓主有沒有考慮過孩子為什麼喜歡看電視呢?樓主要想辦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不是阻止孩子這麼做。樓主還要明白,關懷不是行為上的幹預,而是心靈上的溝通。
(2)讓孩子多幹些家務。樓主家有保姆,女兒平時肯定很少幹活兒,所以就會覺得什麼事都不必自己動手,就容易變得以自我為中心,變得任性、依賴、不能忍讓。所以,樓主要教育孩子適當地幹些家務,當然還務必和保姆溝通,不讓她阻止孩子幹家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