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貨管理的目的是通過確定合理的進貨批量和進貨時間,使存貨總成本最低,從而避免商品過季。保持適當的庫存,保證商場(商店)良性運轉、輕鬆贏利,保證顧客想買的時候有相應的貨品;最終目的是將商品變成現金,並創造利潤。
(一)分析存貨過剩的原因
造成存貨過剩的原因很多,但基本上都屬於人為的因素。下麵是存貨過剩的主要原因:
(1)對未來市場做出錯誤的判斷,不能獲得顧客的認同,就會造成存貨積壓。
(2)商品的規劃不能滿足顧客的需求,商品組合、款式、規格沒能針對市場的需求。
(3)銷售能力差。不論是店員的銷售能力或者是廣告促銷的能力,如果不及其他競爭者,市場的萎縮很快就會反映到存貨的增加上。
(4)商品品質不能符合顧客要求。有瑕疵的商品,不但不能賣出去,即便銷售了也將被顧客退回,成為永遠壓箱底的存貨。
(二)明確存貨失調的後果
如果沒有控製好存貨而造成存貨失調的話,很可能會出現以下後果:
(1)造成機會損失,增加資金利息負擔。
(2)增加商品整理、包裝、運輸費用。
(3)增加倉儲設備購置及設備折舊費用。
(4)商品品質惡化,商品過時,不再有競爭力或銷售的價值。
(5)增加處理存貨的困擾。
(6)增加商品倉儲、折舊、租賃、水電費用。
(7)減少商品銷售與創造高毛利的機會。
(8)對品牌形象有負麵影響。
(三)有效控製存貨的方法
1.合理的正常庫存控製
假定商場(商店)每日正常出庫量為120件,即日最低安全庫存量為160件,如果商場(商店)經驗是每6天向供貨商訂一次貨,而路途運輸時間是7天,那麼合理的正常庫存控製數應該是:120×(6+7)+160=1720件,公式是:日銷量平均數×(訂單間隔天數+運輸途中天數)+日最低安全庫存量=合理的正常庫存控製數。有了這個合理的正常庫存控製數,雙方就能做到心中有底,但是這僅僅是一個標準的參考數,具體情況還應考慮。
如遇“五一”節、國慶節等長假,必須考慮節假日的促銷情況,情況好的話可能是正常的日銷量的2-3倍,所以節前要做好充分的庫存準備。若在某一時間段廠家有訂貨優惠政策時,一般可考慮多訂一點貨,雖然超出了正常的庫存數,但屬力所能及的範圍可以多訂,同時要留有餘地,不能貪多,以免因政策或市場有變動造成積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