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尋找買賣股票的最佳時機(2 / 3)

一般認為,生產企業合理的最低流動比率是2,這是因為處在流動資產中變現能力最差的存貨金額,約占流動資產總額的一半,剩下的流動性較大的流動資產至少要等於流動負債,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才會有保證。人們長期以來的這種認識,還不能成為一個統一標準,它也未能從理論上得到證明。

計算出來的流動比率,隻有和同行業平均流動比率、本企業曆史的流動比率進行比較,才能知道這個比率是高還是低。這種比較通常並不能說明流動比率為什麼這麼高或低,要找出過高或過低的原因還必須分析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所包括的內容以及經營上的因素。一般情況下,營業周期、流動資產中的應收賬款數額和存貨的周轉速度是影響流動比率的主要因素。

4.如何進行速動比率分析

流動比率雖然可以用來評價流動資產總體的變現能力,但人們(特別是短期債權人)還希望獲得比流動比率更進一步的有關變現能力的比率指標。這個指標稱為速動比率,也稱為酸性測試比率。

速動雙率是從流動資產中扣除存貨部分,再除以流動負債的比值。

速動比率的計算公式為:

速動比率

流動資產-存貨流動負債

在計算速動比率時要把存貨從流動資產中剔除的主要原因是:在流動資產中存貨的變現能力最差;由於某種原因,部分存貨可能已損失報廢還沒作處理;部分存貨已抵押給某債權人;存貨估價還存在著成本與當前市價相差懸殊的問題。綜合上述原因,在不希望企業用變賣存貨的辦法還債,以及排除使人產生種種誤解因素的情況下,把存貨從流動資產總額中減去計算出的速動比率,反映的短期償債能力更加令人信服。

通常認為正常的速動比率為1,低於1的速動比率被認為是短期償債能力偏低。這僅是一般的看法,因為行業不同速動比率會有很大差別,沒有統一標準的速動比率。例如,采用大量現金銷售的商店,幾乎沒有應收賬款,大大低於1的速動比率是很正常的。相反,一些應收賬款較多的企業,速動比率可能要大於1.

影響速動比率可信度的重要因素是應收賬款的變現能力。賬麵上的應收賬款不一定都能變成現金,實際壞賬可能比計提的準備金要多;季節性的變化,可能使報表的應收賬款數額不能反映平均水平。這些情況,外部使用人不易了解,而財務人員卻有可能作出估計。

由於行業之間的差別,在計算速動比率時,除扣除存貨以外,還可以從流動資產中去掉其他一些可能與當期現金流量無關的項目(如待攤費用等),計算更進一步的變現能力,如采用保守速動比率(或稱超速動比率)。保守速動比率計算公式如下:

保守速動比率

現金+短期證券+應收賬款淨額流動負債

5.資本結構分析包括哪些內容

(1)股東權益比率。

股東權益比率是股東權益總額與資產總額的比率。其計算公式如下:

股東權益比率

股東權益總額資產總額×100%

也可以表示為:

股東權益比率

股東權益總額負債總額+股東權益總額×100%

這裏的股東權益總額即資產負債表中的所有者權益總額。

該項指標反映所有者提供的資本在總資產中的比重,反映企業的基本財務結構是否穩定。一般來說,股東權益比率越大越好,因為所有者出資不像負債存在到期還本的壓力,不至陷入債務危機。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從股東來看,在通貨膨脹加劇時期,企業多借債可以把損失和風險轉嫁給債權人;在經濟繁榮時期,多借債可以獲得額外的利潤;在經濟萎縮時期,較高的股東權益比率可以減少利息負擔和財務風險。

股東權益比率高,是低風險、低報酬的財務結構;股東權益比率低,是高風險、高報酬的財務結構。

(2)資產負債比率。

資產負債比率是負債總額除以資產總額的百分比。它反映在總資產中有多大比例是通過借債來籌資的,也可以衡量企業在清算時保護債權人利益的程度。其計算公式如下:

資產負債比率

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

公式中的負債總額不僅包括長期負債,還包括短期負債。這是因為,從總體上看,企業總是長期性占用著短期負債,可以視同長期性資本來源的一部分。例如,一個應付賬款明細科目可能是短期性的,但企業總是長期性地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應付賬款餘額。這部分應付賬款可以看成企業長期性資本來源的一部分。因此,本著穩健原則,將短期債務包括在用於計算資產負債比率的負債總額中是合適的。

公式中的資產總額則是扣除累計折舊後的淨額。

這個指標反映債權人所提供的資本占全部資本的比例。這個指標也被稱為舉債經營比率。它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含義。

首先,從債權人的立場看,他們最關心的是貸給企業的款項的安全程度,也就是能否按期收回本金和利息。如果股東提供的資本與企業資本總額相比,隻占較小的比例,則企業的風險將主要由債權人負擔,這對債權人來講是不利的。因此,他們希望債務比例越低越好,企業償債有保證,貸款不會有太大的風險。

其次,從股東的角度看,由於企業通過舉債籌措的資金與股東提供的資金在經營中發揮同樣的作用,所以,股東所關心的是全部資本利潤率是否超過借入款項的利率,即借入資本的代價。在企業全部資本利潤率超過因借款而支付的利息率時,股東所得到的利潤就會加大。相反,如果運用全部資本所得的利潤率,低於借款利息率,則對股東不利,因為借入資本的一部分利息要用股東所得的利潤份額來彌補。因此,從股東的立場看,在全部資本利潤率高於借款利息率時,負債比例越大越好,否則相反。

最後,從經營者的立場看,如果舉債很大,超出債權人心理承受程度,則被認為是不保險的,企業就借不到錢。如果企業不舉債,或負債比例很小,說明企業畏縮不前,對前途信心不足,利用債權人資本進行經營活動的能力很差。借款比率越大(當然不是盲目地借款),越是顯得企業活力充沛。從賬務管理的角度來看,企業應當審時度勢,全麵考慮,在利用資產負債率製定借入資本決策時,必須充分估計可能增加的風險,在二者之間權衡利害得失,做出正確決策。

(3)長期負債比率。

長期負債比率是從總體上判斷企業債務狀況的一個指標,它是長期負債與資產總額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如下:

長期負債比率

長期負債資產總額×100%

一般來看,對長期負債比率的分析要把握以下兩點。

首先,與流動負債相比,長期負債比較穩定,要在將來幾個會計年度之後才償還,所以公司不會麵臨很大的流動性不足風險,短期內償債壓力不大。公司可以把長期負債籌得的資金用於增加固定資產,擴大經營規模。

其次,與所有者權益相比,長期負債又是有固定償還期、固定利息支出的資金來源,其穩定性不如所有者權益。如果長期負債比率過高,必須意味著股東權益比率較低,公司的資本結構風險較大,穩定性較差,在經濟衰退時期會給公司帶來額外風險。

(4)股東權益與固定資產比率。

股東權益與固定資產比率也是衡量公司財務結構穩定性的一個指標,它是股東權益除以固定資產總額的比率。用公式表示為:

股東權益與固定資產比率

股東權益總額固定資產總額×100%

股東權益與固定資產比率反映購買固定資產所需要的資金有多大比例是來自於所有者資本的。由於所有者權益沒有償還期限,它最適於為公司提供長期資金來源,滿足長期資金需要。該比例越大,說明資本結構越穩定,即使長期負債到期也不必變賣固定資產等來償還,保證了企業持續穩定的經營。當然長期負債也可以作為購置固定資產的資金來源,所以並不要求該比率一定大於100%。但如果該比率過低,則說明公司資本結構不盡合理,財務風險較大。

6.如何進行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分析應從如下幾個方麵入手。

(1)銷售毛利率。

銷售毛利率是毛利占銷售收入的百分比,簡稱為毛利率。其中毛利是銷售收入與銷售成本之差。其計算公式如下:

銷售毛利率

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收入×100%

銷售毛利率,表示每l元銷售收入扣除銷售產品或商品成本後,有多少錢可以用於各項期間費用和形成盈利。毛利率是企業銷售淨利率的最初基礎,沒有足夠大的毛利率便不能盈利。

(2)銷售淨利率。

銷售淨利率是指淨利與銷售收入的百分比。其計算公式為:

銷售淨利率

淨利銷售收入×100%

“淨利”一詞,在我國會計製度中是指稅後利潤。

銷售淨利率指標反映每1元銷售收入帶來的淨利潤的多少,表示銷售收入的收益水平。從銷售淨利率的指標關係看,淨利額與銷售淨利率成正比關係,而銷售收入額與銷售淨利率成反比關係。企業在增加銷售收入額的同時,必須相應地獲得更多的淨利潤,才能使銷售淨利率保持不變或有所提高。通過分析銷售淨利率的升降變動,可以促使企業在擴大銷售的同時,注意改進經營管理,提高盈利水平。

另外,銷售淨利率還能夠分解為銷售毛利率、銷售稅金率、銷售成本率、銷售期間費用率等,可作進一步分析。

(3)資產收益率。

資產收益率是企業淨利潤與平均資產總額的百分比。資產收益率計算公式為:

資產收益率

淨利潤平均資產總額×100%

式中:平均資產總額

期初資產總額+期末資產總額。

把企業一定期間的淨利與企業的資產相比較,表明企業資產利用的綜合效果。該指標值越高,表明資產的利用效率越高,說明企業在增加收入和節約資金使用等方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否則相反。同時,企業的資產是由投資者投入或舉債形成的,收益的多少與企業資產的多少、資產的結構、經營管理水平有著密切的關係。資產收益率是一個綜合指標,為了正確評價企業經濟效益的高低,挖掘提高利潤水平的潛力,可以用該項指標與本企業前期、與計劃、與本行業平均水平和本行業內先進企業進行對比,分析形成差異的原因。影響資產收益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產品的價格、單位成本的高低、產品的產量和銷售的數量、資金占用量的大小等。另外,還可以利用資產收益率來分析經營中存在的問題,提高銷售利潤率,加速資金周轉。

(4)股東權益收益率。

股東權益收益率又稱淨資產收益率,是淨利與平均股東權益的百分比。其計算公式為:

股東權益收益率

淨利潤平均股東權益×100%

該指標反映股東權益的收益水平,指標值越高,說明投資帶來的收益越高。

(5)主營業務利潤率。

主營業務利潤率是主營業務利潤與主營業務收入的百分比。其計算公式為:

主營業務利潤率

主營業務利潤主營業務收入×100%

該指標反映公司的主營業務獲利水平,隻有當公司主營業務突出,即主營業務利潤率較高的情況下,才能在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

4.4從常用指標分析買賣時機

1.指數平滑移動平均線(MACD)

(1)指數平滑移動平均線。

運用兩條移動平均線相互背離、相互印證的交易法則,就可以得出指數平滑移動平均線(MACD)。它是運用快速和慢速移動平均線交叉換位、合並分離的特性加以雙重平滑運算,來判斷買賣時機。該指標在股市中具有重大實踐意義。

(2)公式計算。

指數平均值EMA(n)

n日平滑係數×(今日收盤價-昨日EMA)+昨日EMAn日平滑係數

2÷(n+1)

離差值。

EMA1-EMA2

差離平均值MACD(n)

n日平滑係數×(今日DIF-昨日MACD)+昨日MACD離差柱線。

DIF-MACD(3)MACD分析要領。

運用MACD應該綜合其他技術指標共同分析。

運用移動平均線(MA)研判買賣時機在趨勢明顯時收效甚大,但如果碰到盤整形態時,MA會發出頻繁而不準確的信號。根據移動平均線原理發展出來的指數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可以去掉移動平均線發出的虛假信號,同時能夠保持平均線的效果。

由於DIF是短期移動平均值與長期移動平均值的“離差”,因此,如果行情見漲,短期移動平均值在長期移動平均值之上,此時DIF為正值,且離差加大,投資者應適當控製買入速度,防止追漲而被套牢。

如果行情下跌,短期移動平均值在長期移動平均值之下,此時DIF值為負,且離差加大,投資者可適當購入股票。

當行情由多頭轉向空頭,或由空頭轉向多頭時,離差值趨近於0,此時,投資者可觀望一段時間,判定走勢後,再決定買賣。

離差平均值MACD反映的是平均後的離差值,所以,二者應配合分析。當MACD和DIF都在0軸線以上時,說明買方力量強,投資者不可猛追;當MACD和DIF都在0軸線以下時,說明市場拋盤壓力大,投資者應適當購入,待股價上漲時再拋出。

如果DIF向上突破MACD和0軸線,說明買盤大,投資者可適當加入多頭;如果DIF向下跌破MACD和0軸線,說明賣方多,投資者應適時低價購進股票,待股價上漲後再賣出。

2.人氣指標(AR)

人氣指標(AR)和意願指標(BR)都是以分析曆史股價為手段的技術指標,其中人氣指標較重視開盤價格,從而反映市場買賣的人氣;意願指標則重視收盤價格,反映的是市場買賣意願的程度,兩項指標分別從不同角度對股價波動進行分析,達到追蹤股價未來動向的共同目的。

(1)人氣指標概述。

人氣指標是以當天開市價為基礎,即以當天市價分別比較當天最高、最低價,通過一定時期內開市價在股價中的地位,反映市場買賣人氣。人氣指標的計算公式為:AR

n日內(H-O)之和/n日內(O-L)之和

其中:H

當日最高價;L

當日最低價;O

當日開市價。n為公式中的設定參數,一般設定為26日。

(2)人氣指標的基本應用法則。

①AR值以100為中心地帶,其±20之間,即AR值在80~120之間波動時,屬盤整行情,股價走勢比較平穩,不會出現劇烈波動。

②AR值走高時表示行情活躍,人氣旺盛,過高則表示股價進入高價,應選擇時機退出。AR值的高度沒有具體標準,一般情況下,AR值上升至150以上時,股價隨時可能回檔下跌。

③AR值走低時表示人氣衰退,需要充實,過低則暗示股價可能跌入低穀,可考慮伺機介入。一般AR值跌至70以下時,股價有可能隨時反彈上升。

④從AR曲線可以看出一段時期的買賣氣勢,並具有先於股價到達峰頂或跌入穀底的功能,觀圖時主要憑借經驗,以及與其他技術指標配合使用。

3.壓力支撐指標(CR)

(1)CR指標。CR指標又稱為價格動量指標,它能夠大體反映出股價的壓力帶和支撐帶,彌補了AR、BR指標分析的不足。

(2)計算公式。

中間價

(最高價+最低價)÷2

上升值

今天的最高價――昨天的最低價(負值記0)

下跌值

昨天的中間價――今天的最低價(負值記0)

多方強度

26天的上升值的和

空方強度

26天的下跌值的和。

(多方強度÷空方強度)×100a線:CR的10天平均線後移5天。b線:CR的20天平均線後移9天。c線:CR的40天平均線後移17天。d線:CR的62天平均線後移28天。a、b兩線所合成的區域叫做“副地震帶”,c、d兩線合成的區域叫做“主地震帶”。

(3)CR分析要領。

運用CR指標應該綜合其他技術指標共同分析。

當CR由下向上穿過“副地震帶”時,股價會受到次級壓力。反之,當CR從上向下穿過“副地震帶”時,股價會受到次級支撐。

當CR由下向上穿過“主地震帶”時,股價會受到相對強大的壓力;反之,當CR由上自下穿過“主地震帶”時,股價會受到相對強大的支撐力。CR跌穿a、b、c、d四條線,再由低點向上爬升160時,為短線獲利的一個良機,應適當賣出股票。CR跌至40以下時,是建倉良機。而CR高於300~400時,應注意適當減倉。

(4)買賣原則。CR與BR、AR最大的不同在於采用中間價作為計算的基準。由於價格雖然收高,但其中一天的能量中心卻較前一天為低,這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點。CR可以和BR、AR完全分開獨立使用,對於股價何時上漲、何時下跌能提供難得的參考。CR本身配置4條平均線,平均線又較CR先行若幹天,另一方麵,平均線之間又相互構築一個強弱帶,被應用來對股價進行預測。

①CR平均線周期由短到長分成a、b、c、d 4條。

②由c、d構成的帶狀稱為主帶,a、b構成的帶狀稱為副帶。

③CR跌至帶狀以下兩日時,買進。

④CR亦會對股價產生背離現象。

⑤CR由帶狀之下上升160時,賣出。

⑥CR跌至40以下,重回副帶,而a線由下轉上時,買進。

⑦CR上升至帶狀之上時,而a線由上轉下時,宜賣出。

⑧主帶與副帶分別代表主要的壓力支撐及次要壓力支撐區。

⑨CR在300以上,漸入高檔區,注意a線變化。

4.相對強弱指標(RSI)

相對強弱指標是通過比較一段時期內的平均收盤漲數和平均收盤跌數來分析市場買賣盤的意向和實力,從而做出未來市場的走勢。

(1)計算公式和方法。RSI

〖上升平均數÷(上升平均數+下跌平均數)〗×100

具體方法:

上升平均數是在某一段日子裏升幅數的平均,而下跌平均數則是在同一段日子裏跌幅數的平均。例如:我們要計算9日的RSI,首先就要找出前九日內的上升平均數及下跌平均數。

據此可計算以後幾天的RSI。同樣,按此方法可計算其他任何日數的RSI。至於用多少日的RSI才合適,最初RSI指標提出來時是用14天,14天作為參數則成為默定值。但在實際操作中,分析者常覺得14天太長了一點,也有用5天和9天的。

(2)運用原則。

①受計算公式的限製,不論價位如何變動,強弱指標的值均在0~100之間。

②強弱指標保持若高於50,則表示為強勢市場;反之,若低於50,則表示為弱勢市場。

③強弱指標多在30~70之間波動。當6日指標上升到達80時,表示股市已有超買現象,如果一旦繼續上升,超過90以上時,則表示已到嚴重超買的警戒區,股價極有可能在短期內反轉回落。

④當6日強弱指標下降至20時,表示股市有超賣現象,如果一旦繼續下降至10以下時則表示已到嚴重超賣區域,股價極可能有止跌回升的機會。

⑤每種類型股票的超賣超買值是不同的。

在牛市時,通常藍籌股的強弱指數若是80,便屬超買,若是30便屬超賣,至於二三線股,強弱指數若是85~90,便屬超買,若是20~25,便屬超賣。但我們不能硬性地以上述數值確定藍籌股或二三線股是否屬於超買或超賣,主要是由於某些股票有自己的一套超買或超賣水平,即是,股價反複的股票,通常超買的數值較高(90~95),而視作超賣的數值亦較低(10~15)。至於那些表現較穩定的股票,超買的數值則較低(65~70),超賣的數值較高(35~40)。因此,我們對一隻股票采取買或賣行動前,一定要先找出該隻股票的超買或超賣水平。至於衡量一隻股票的超買或超賣水平,我們可以參考該股票過去12個月之強弱指標記錄。

⑥超買及超賣範圍的確定還取決於兩個因素。第一是市場的特性,起伏不大的穩定市場一般可以規定70以上為超買,30以下為超賣。變化比較劇烈的市場可以規定80以上為超買,20以下為超賣。第二是計算RSI時所取的時間參數。例如:對於9日RSI,可以規定80以上為超買,20以下為超賣。對於24日RSI,可以規定70以上為超買,30以下為超賣。應當注意的是,超買或超賣本身並不構成入市的信號。有時行情變化得過於迅速,RSI會很快地超出正常範圍,這時RSI的超買或超賣往往就失去了其作為出入市警告信號的作用。例如:在牛市初期,RSI往往會很快進入80以上的區域,並在此區域內停留相當長一段時間,但這並不表示上升行情將要結束。恰恰相反,它是一種強勢的表現。隻有在牛市末期或熊市當中,超買才是比較可靠的入市信號。基於這個原因,一般不宜在RSI一旦進入非正常區域就采取買賣行動。最好是價格本身也發出轉向信號時再進行交易。這樣就可以避免類似於上麵提到的RSI進入超買區但並不立即回到正常區域那樣的“陷阱”。在很多情況下,很好的買賣信號是:RSI進入超買超賣區,然後又穿過超買或超賣的界線回到正常區域。不過這裏仍然要得到價格方麵的確認,才能采取實際的行動。這種確認可以是:

趨勢線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