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重中之重(3 / 3)

????何偉力說,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不是口頭上說一說就能夠解決問題的。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程,涉及麵之廣偏於社會各個方麵、各個領域,不管我們以前提的城鄉一體化建設或者現在提的城市化,都是全社會的大事。鬆山市的整體城市升格,也是這項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必須以改革為引擎。所以第二個內容就顯得更重要了。

????何偉力喝了一口茶,潤潤嗓子,接著講道:“第二個內容就是改革,對農村地區的政治、經濟體製要實行一係列革命性的改革。這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來何偉力講道,這第二個內容又包括三個方麵的基本內容:

????1、在c、z三角洲、jj地區和長江中下遊平原進行撤消省、自治區建製,設立經濟大區試點,經濟區屬中央派出機構。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到市和州,市不再轄縣,隻管城區和近郊區。國家設立中央、市(州)、縣三級財政。其理由有:其一,省級省級行政區是農業社會的產物,工業社會的主體是城市,目前形成了城市與農村二元社會結構,幹脆把二元分而治之,突出城市在國家中的經濟地位,中央直轄市州一級(州是指地域大且沒有中心城市的地區,以及為實行民族自治而專設的一級行政建製)。從而可以減少中間環節,便於宏觀調控手段的有效性和政策的落實,有利於城市工業現代化的早日建成。目前省級行政區劃,從經濟發展實體來看,既有城市、農村,地域又大了,從經濟發展區劃來看,它又小了。其二,省級機構運行50多年,機構太龐大,改革起來難度大,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把省級機構的權力一分為二:規劃、協調與司法權、農村管理權給大行政區;城市經濟運行與管理權交給市。有利於新型市場經濟製度設計,節約經費用於發展城市建設。其三,省級作為地方政府,除外交外,與國家職能基本相同,不利於中央集權的穩固,也不利於中央與地方事權、財權的明確。其四,農村管理的實體應為縣一級,農村管理形成中央、大區、縣三級管理,以縣為主;城市形成中央、市兩級管理,以市為主。市縣兩類地方政府,一個管城市,一個管農村,職責明確,經濟發展主體清晰,有利於小康目標的實現。其五,長江和珠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地區已形成三個城市群(長江中下遊平原具備建特大城市的品質,農業發達),省建製已成掣肘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客觀現實,通過試點,探索出一條新的經濟發展模式。

????2、撤銷縣級市建製,恢複縣建製,精簡縣級(含城市郊區)財政供養人員(含垂直係統),撤銷鄉鎮建製,取消農業稅。其理由有:其一,徹底斬斷向農民亂收費的根源,龐大的鄉鎮級機構,在土地承包到戶的條件下,沒有存在的意義。其二,自秦、漢以來,2000多年,中國都是“皇權不下縣”,鄉鎮級設立政府機構,勢必增大管理成本。其三,憲法明確規定村民自治,自治單位何需政府事無巨細全權管理?其四,鄉鎮機構是由區公所演變成人民公社,再由人民公社演變而來的,設立區公所即是上層建築恢複、適應經濟基礎變化的需要。其五,農業稅已經征收5000年,農業產業已成為弱質產業,美歐都實行農業補貼政策,我們對農業不補反征,特產稅隻能按實際外銷金額據實征收,取消農業稅,以利於養育農業,發展、引導非糧產業。其六,縣級市經濟規模小,城市規模小,與農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無非是一個大一點的縣城,市建製未必能促進經濟發展倒不如把縣城經濟作為一個城鄉結合點,帶動農業發展的經濟實體來經營運作。

????3、選派大批青年(含優秀大學畢業生)幹部,長駐村、鎮幫助農村奔小康,長期與農民“三同”,不達小康不歸隊。其理由有:其一,整體小康目標,農村是難點和重點,沒有黨和政府的引導、誘導和指導,很難突破。其二,農村、農業、農民處於弱質狀態,沒有黨的強有力領導,現狀難以改變。其三,農村產業調整是一次深刻的革命,沒有統一的指導思想、正確的理論指導,勢必造成浪費和土地拋荒。其四,農民素質的弱質性與樸素的愛黨、愛國情結,呼喚著黨和政府的代表與他們朝夕相處,共同建設小康社會;我們的幹部有必要深入人民生產、生活的最底層,在實踐中摔打,培養出新一代的既懂現代科學知識,又深知中華民族文化與民族情感的社會中堅。其五,鄉鎮機構的撤銷,農村黨的工作隻能加強,不能削弱,有必要培養鍛煉出一批農村新生領導力量。其六,三農問題的解決辦法必然在實踐產生,全國不可能是一個模式,任何模式必須適應客觀需要。(未完待續。。)

????ps:??下午兩點準時開會。

????何偉力說,上午常務副市長唐敏同誌對三農問題的重要性和解決問題的迫切性講得很清楚了。那麼,中央為什麼要把三農問題提到這樣的高度,當成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這當中有一個認識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