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重中之重(2 / 3)

????何偉力用很大的篇幅農村處於“苦”、“窮”、“險”境地的原因後,話鋒一轉。指出三農問題是社會熱點問題。他說,有關方麵的學者專家三農問題研究已十分深入。中國農村地域廣,東西跨越5個時區,南北氣候迥異。各地資源稟賦差別大,東、中、西部經濟條件懸殊,不可能有一套適合全國各地農村的最優方案,靠一個“一號文件”解決農村所有問題是很困難的。

????何偉力指出,國內外關心中國三農問題的學者專家提出了兩條基本思路,一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思路;二是農村地區的一攬子改革思路。

????他說,根據專家學者們的這兩條基本思路,結合鬆山的實際情況,我們當前以及今後一段時間必須抓緊抓好兩個方麵的工作,這兩項工作的大概內容如下:

????第一個內容: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是黨的**確定的方針政策,也是工業化過程中的必然產物,是社會發展的必經曆程,是社會人口空間布局變化規律與經濟規律的協調規律。任何人為限製人口流動的製度設計都是對規律的違背。農民進城打工就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表現,誰能阻擋民工潮?民工潮的背後是經濟規律(比較效益)在起作用,與台商到大陸投資原理一樣。因此,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是經濟行為,是市場行為,而非政府行為。政府在人口布局調整過程中,政府要做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清理一切有關人口、人才流動的壁壘,給外資、內資企業,國營、民營企業,農民和城市居民同等國民待遇。首先,取消戶籍管製為戶籍登記製,變“要不要給你城市戶口”為“我願不願”登記為城市戶口,把權力交給人民自決。同時,把戶口與身份證(變更登記身份證以舊換新)、保險、納稅、銀行帳號捆綁在一起。其次,取消正式工與臨時工稱謂,一律稱雇員(公務員本質也是雇員),實行崗位工資製。其次,社會組織分成四大類,軍事單位、行政單位(含黨、政、人大、政協、司法)、事業單位、企業單位。政府隻管軍事和行政單位的收與支,全額納入國家預算管理,定員定編;事業和企業單位全權交由市場調節,事業單位財政補貼法製化。最後,對外資企業、內資企業、國營企業、民營企業,小企業、個體戶,外國人、中國人,城裏人、農村人,北京人、外省人,大城市人、小城市人,一律實行國民待遇,除法律規定特殊優惠外,所有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和工資待遇,執行一個標準,不厚此薄彼。

????第二件事是規劃、引導、誘導、指導,法律規範。首先,就是規劃。中國目前的共識是限製特大城市,發展中小城市,這是錯誤的,我國人口最高峰是2050年,16億,2013年是勞動力最高峰為10億。後者比前者提前37年到來,就業高峰在“小康”之前,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必須加快。按最低標準一半人居住在城市,城市居民就是8億,60%就是9.6億,70%就是11.2億,2020年小康目標,取中間值(8—11億)9.5億人口計算,一半居住在特大城市有4.75億,按美、日、德1995年特大城市居民占總人口之比例(39%、37%、41%)取最低值37%計算有5.92億。取二者平均值是5.33億。這樣2020年中國特大城市人口不得少於5億,也就是說1000萬人口特大城市必須有50個以上,現在所有的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城市人口都增加到1000萬,還不夠。然而,我國號稱1000萬的特大城市沒有一個城區人口達到800萬。都包括郊區農村人口。而特大城市看起來單位成本高,但承載人口多。其實是最節儉的人口居住途徑。因此。我們要大力發展特大城市,大力發展中小城市,二者齊頭並進,才能容納巨大的人口規模。

????何偉力說,中國幹任何與人口有關的事情,必然是世界第一。就必須拿出世界第一的膽識、第一的謀略、第一的舉措。但我們不能盲目發展特大城市,如長江以北(除東北外),ck線以西就不宜發展特大城市,因為水資源不足。現在可以?“南水北調”,將來可能隻有海水淡化一條路了。因此,50個特大城市隻有長江中下遊流域、珠江流域東南沿海和東北四塊地方可供規劃了。?其次是引導、誘導、指導問題。所謂引導就是政府告知每一位農民,進城者必須有一技之長,即大力興辦職業教育;所謂誘導,即城市接收單位應有一定的進入門檻(與目前的限製門檻有本質區別),基本條件不得太高。所謂指導,即告知每一位進城民工,由一個農民向城市居民轉變不是一天的事,有觀念與綜合素質問題,政府應加強市民教育。目前民工進城打工的負麵影響是政府沒有做好引導、誘導、指導這三項工作造成的,待國民取下“有色眼鏡”看農民工、政府做好“三導”工作,農民變市民不是一件難事。?最後就是政府在“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過程中,必須作好法製建設,用法律的形式,而非“紅頭文件”形式來規範。這次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遷徙,包括上述規劃、“三導”工作,以及取消壁壘和普遍國民待遇等,都應通過人大立法形式予以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