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焦裕祿精神鏡鑒(3 / 3)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說的就是向群眾學習。因為他所言“三人”,係指“任何三人”。大思想家曾參所說“用師者王”,也是主張向群眾學習。因曾參是孔子的學生,孔子之“師”是群眾,曾子所謂“師”當然也應包括群眾。師徒二人,或指“學者”,或稱“王者”,均強調以群眾為師。毛澤東則將“學”與“王”結合,說了一句非常通俗的話—“先做群眾的學生,再做群眾的先生”,並進一步將其演繹成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政治路線和根本組織路線。憑此,我們打下江山。可見,向群眾學習,乃是我們“學”之根本。

於此,焦裕祿堪稱表率。蘭考至今仍流傳一句他的格言—“如果我們有什麼不懂,問一問群眾就知道了。”

觀電影《焦裕祿》稍有遺憾,看不到焦裕祿的智慧。我這麼想:焦裕祿在蘭考僅一年三個月。可是,短短時間內,他竟能領導農民們將漫天風沙鎮住,將全縣澇地排幹,把幾十萬畝鹽堿灘翻過來!此三害,堪稱全蘭考千百年來最最基礎的基礎工程。他兩手空空:沒有錢,沒有糧食,沒有現代化工具,何以能成功?憑直觀,當知這是一個非常智慧、有辦法的幹部。

為展現他智慧的光芒,我到蘭考考察。後來,我在節目中提到“汽車”、“照相機”、“多米諾骨牌”等等睿智的做法。

但是,在蘭考我還是一度陷入苦悶。因為焦裕祿治理“三害”最根本的絕活,竟沒有一個是他的創造!—“泡桐”選得好,是農民飼養員蕭位芬給他的建議;“泥封沙丘”,是張莊一戶農民包墳頭的做法。“翻淤壓堿”,則是得益於秦寨一戶農家菜園的啟發。如是,三大絕活,完全是農民的創造。那麼,焦裕祿的智慧在哪裏呢?

一番糾結後頓悟:我們的幹部不是萬能的,但是,我們麵對的群眾卻是萬能。幹部的智慧在於群眾,把群眾智慧轉化為我們的政策,就是我們執政的邏輯。

所以,“如果我們有什麼事情不懂,問一問群眾就知道了”,是焦裕祿的肺腑之言。

現今幹部學習,多強調讀書、學文件、聽講座,嚴重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方麵—向群眾學習。其實,向群眾學習,才是最具根本性的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審定的《八項規定》第一條,即強調“向群眾學習”。

五,省

這是個幹部修養方麵的問題。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幹部隻要做事,都難免出錯。而且,做事越多,錯誤的幾率越高。因此,幹部必須時時反省。昔聖人言:“吾一日三省吾身”。聖人尚如此,何況我們?

焦裕祿有很強的反省精神。例如,他初到蘭考,縣委有一非常特殊的機構—“勸阻辦公室”。該辦於公社、大隊層層設治,職責是勸阻農民外出行乞。因農民外出,家醜外揚,不僅使蘭考的生產力流失,也於幹部臉上無光。

但是,這項工作非常難。因為農民外出,是生活所迫。幹部不準其外出,又不能解決其生活困難。但是,“勸阻”是既定方針,幹部們又不得不執行。所以,幹群關係緊張。他們在村裏勸,路口截,車站抓,常常是一夕數驚,草木皆兵,焦裕祿也曾為流民問題親臨蘭考火車站。

麵對四村八鄉的災民,他一個個詢問,為什麼出來?家在哪裏?老百姓提及災情,兩眼生淚,其言也哀,其狀可憫。焦裕祿被深深震撼,當場說了那句讓縣委同誌們振聾發聵的話—“我們解決不了他們的困難,難道讓他們在家裏餓死嗎?”他斷然決定,允許農民出走,說:“有問題不能捂著,應實事求是。家醜外揚,能給我們造成更大的壓力,促使改進工作。”現年76歲的農民雷中江,親曆了那感人一幕,含著眼淚回憶:“他一隻手拉著我,一隻手拍著我的肩膀說,路上注意安全,是俺們的工作沒做好,對不住大家……”

緊接著,焦裕祿在火車站召開現場辦公會,深刻反省:“黨把36萬群眾交給了我們,我們工作沒做好,對不起他們,我們應該感到羞恥和痛心!”

隨之,焦裕祿大刀闊斧撤銷原“勸阻辦公室”招牌,而代之以“除三害辦公室”,並親任“除三害辦公室”主任。

換一塊牌子,意義重大。舊機構是“勸阻”,把群眾當防範對象,站在群眾對立麵;新機構是“除三害”,為群眾排憂解難,與群眾站在同一立場。

正是這一工作思路的深刻反省和隨之而來的重大改革,為蘭考的工作帶來了根本性的轉變。農民們看到了希望,紛紛返鄉,傾力於抗災生產。

反省,是中國共產黨的傳統。例如,黨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實質就是反省:“批評”是敦促反省,“自我批評”是自我反省。

然而,令人遺憾者,時下卻盛行“自我表揚”。諸如“評職稱”、“評先進”、“評優秀”、“評勞模”,均要個人申報,還要填表,還要述職——製度性的“自我表揚”!

令人欣慰者,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如火如荼,第二階段的主題“批評與自我批評”呼之欲出,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為鄭州大學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特邀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