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聖誕舞會後,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李潔為創作小說而日以繼夜地搜集素材。李潔重點是對他的祖父李家興,和他們“花園三結義”的二弟沈君蘭,三妹徐麗娟的往事進行訪談。有時對單人訪談,有時是對三人一起訪談;有時陳慧,張榮兩位老人也參加訪談;還同時走訪了幾十位相關人員。一個多月的訪談,李潔的筆記本裏,記錄著新收集到的上幾千個小故事。記了幾大本,記得滿滿當當的。光她祖父講的從1937年到2005年七十年裏,曾親身經曆過的,所見所聞的曆史小故事就有四百多個。李潔收集到的這些故事,是發生在一般的中國老百姓身上,極其平凡,普普通通,平民百姓的故事。但情節很動人,很感人,是不少老百姓經曆過的,碰到過,聽到過,似曾相識,能引起人們共鳴的生動故事。
李潔在訪談中被受訪人所講述的故事震撼、感動。多少次地她和故事的主人公,一起憤怒,一起著急,一起困惑,一起喜悅,一起流下了或悲或喜的淚水。她被這些故事的精彩情節所吸引、感染。她進入了故事主人公的心靈殿堂,心心相印,融成一體。她要把這一切的一切,通過她的筆觸反映出來。她的創作願望,創作衝動,創作責任,更加高漲,欲罷不能。李潔為能以自己的直觀、直覺來更加生動、形象地描寫這些故事,她又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親自驅車在上海市區、郊區,滬寧沿線,蘇北大地,浙江沿海,還乘坐火車、輪船、飛機,到香港、深圳、廣州、重慶、長江三峽、東北,甚至出國到朝鮮,就是她小說裏的主人公到過、戰鬥過的地方,實地進行考察、訪談。李潔經過艱苦的訪談、考察,極大地豐富了她創作所需的曆史知識,背景資料,故事情節。
她也耳聞目睹,這改革開放二十幾年來發生在祖國大地上,特別是在上海發生的深刻變化,確實是翻天覆地,巨大的。這些變化是看得見,摸得著,真真切切。原來上海最高的大摟,是二十四層的國際飯店。現在十幾,二、三十層以上的高摟大廈,真是遍地開花,已有三千多幢,最高的金茂大廈有八十八層。原來上海城隻是“半個月亮”,現在浦東開發出來了,道路、環境、綠化、住房等,有些方麵要勝過浦西。現在過黃浦江有五座大橋,六條隧道,真是比過蘇州河還要方便。公共交通線路不是幾十條,而是幾百條,還有好幾條地鐵、輕軌線路。“寧要浦西一隻床,不要浦東一套房”。已成過去,已成曆史。
上海大多數市民的生活質量,衣、食、住、行,明顯改善,確是一年要比一年好。上海城市的環境、交通、景觀、夜景、水景、生態、綠化、園林,各方麵的建設,真是“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外國、外地來過上海的人,上海到外國去過的人,都讚歎上海變高了,變大了,變得更美麗了。“阿拉上海不比美國紐約,日本東京差到哪裏”。很多外國人,外地人,港、澳、台同胞,爭相搶灘上海投資辦企業,購置房屋,定居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