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阿拉伯商人追尋的中國夢
特別報道
作者:戚永曄
今年6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阿論壇上提及一位阿拉伯商人穆罕奈德,說他在義烏開了一家餐館,把阿拉伯飲食文化帶到了義烏,也在義烏的繁榮興旺中收獲了事業,把自己的人生之夢融入了中國百姓追求的幸福夢中。
在義烏稠州北路開設名叫“花”的餐廳、追尋“中國夢”的是約旦商人穆罕奈德。近日,我專程來到義烏,尋找這位事業成功的客商、家庭幸福的男人。
我把義烏當家鄉
來到花餐廳門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嶄新的宣傳牌,上麵是習主席在中阿合作論壇上致辭的照片以及講話的摘錄。服務生告訴我們,老板雖然是外國人,卻對國家領導人特別尊重,得知習主席在講話中提到自己,老板馬上在微信的朋友圈中傳遞了這個喜訊,還發給了遠在約旦的家人。“後來,慕名來花餐廳的人多了,老板就特地讓人趕製了這塊宣傳牌。”
不一會兒,忙完了瑣事的穆罕奈德迎了上來。他長一米八的個頭,高鼻梁,深眼窩。這個典型的中東男人有一臉靦腆的笑容和一口帶著點南方口音的中國話,讓人見了就油然而生暖洋洋的感覺。
“習主席是怎麼知道您的故事的?”這個問題在這幾天裏已經不止一個人問穆罕奈德了,但是當我提出時,他一點沒有不耐煩,而是微笑著一攤手說:“這個我也真不知道,如果非要猜的話,可能是很多年前,習主席還在擔任浙江省主要領導的時候,來過我店裏吧。”
穆罕奈德回憶說,最早離開故鄉約旦的時候,他才二十出頭,先到泰國,做的就是阿拉伯餐飲。後來,他的叔叔在廣州開了一家阿拉伯餐館,他就來中國幫忙。那一年正好跨入新世紀。在叔叔的餐館裏,他結識了安徽姑娘劉芳。兩人一見鍾情,隔一年後就領證結婚。這段情緣,也讓穆罕奈德堅定了留在中國、落地生根的打算。
到了2002年,穆罕奈德聽說有不少阿拉伯人在義烏發展,商業嗅覺敏銳的他頓時覺得,不管是開餐館,還是做其他生意,有阿拉伯人的人脈基礎,應該會方便很多。於是,他帶著新婚妻子來到了正在不斷發展中的“小地方”義烏。
到義烏之後,穆罕奈德覺得自己“回到了家”:在廣州,他一個月的打工錢不過300美元,在這裏,他開設了自己的餐館“阿克薩”,並經營著一家外貿公司。由此,他認識了很多常年在此定居的阿拉伯朋友和中國朋友。“我可能是整個義烏開得最早的阿拉伯餐館。”穆罕奈德笑著說。
與中國姑娘結下異國情緣
幾年之後,穆罕奈德夫婦有了兩個孩子,孩子的中文名都跟老媽姓,大的叫劉飛翔、小的叫劉義飛,今年一個11歲、一個9歲,都在義烏上小學。
我們到義烏的時候,兩個孩子剛剛放暑假,正在餐廳裏奔跑遊戲。時值2014年世界杯舉行,兩個孩子談論著前晚比賽的戰況:一邊是中亞民族從小骨子裏對足球的喜愛,另一邊是流利的中國話對談,讓人不由感歎文化交流的奇妙。
對於孩子,母親劉芳忙裏忙外,操持著孩子們喜歡吃的東西,而穆罕奈德則更多地扮演嚴父的角色,孩子們的吵鬧聲稍大一些了,他就板起臉厲聲嗬斥。孩子們也很聽話,立馬安靜下來,讓周圍的顧客們付之一笑。
穆罕奈德說,他是個家庭觀念非常重的人。“我堅持開餐廳的原因,就是覺得在餐廳裏,一家人都可以以此為家,天天生活在一起,這種感覺很好。”來義烏後,他沒有回過約旦,為的就是努力工作,把日子過得更好。他每個月都寄錢給遠在故鄉的父母,而父母也很理解他的工作和孝心,時常通過越洋電話和微信等工具互致問候。按他的說法:“朋友可以再交、孩子可以再生,但父母親人是永遠改變不了的。”這些年來,母親和兩個弟弟先後幾次來過義烏,到穆罕奈德的餐館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