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麥家:風行世界的《解密》(2 / 2)

美國《華爾街日報》評語:《解密》一書可讀性和文學色彩兼容並包,從一種類似寓言的虛構故事延伸到對諜報和真實的猜測中,結局是全文最夢幻並令人稱奇的一部分,這本書存在一種特有的微妙的奇異氣質,並不斷設置懸念,從故事的開始一直延伸到故事的結束。

法國《獨立報》的記者艾德伍德稱:《解密》是一部讓人沉迷並愛不釋手的非同尋常的小說。

英國《泰晤士文學增刊》更是連續兩次介紹麥家:上世紀80年代中國文壇出現了莫言、蘇童、餘華、王安憶等一大批優秀作家,但從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壇崛起的隻有一個作家,就是麥家。

3月18日《解密》正式出版上市後,西方的主流媒體又進行了一波鋪天蓋地的宣傳。其中,英國《每日電訊報》做了上萬字的報道,盛讚《解密》是一部“你不可錯過的中國小說”。

4月4日,《華爾街日報》又以《中國小說家麥家走向國際》為題,大讚《解密》熱銷歐美,說“有人更把他的書跟丹·布朗的作品相提並論”,並評價《解密》“可讀性和文學性兼容,從一種類似寓言的虛構故事延伸到對真實諜報世界的猜測中”。

《解密》的英國出版方總監也稱:“麥家顛覆了我們對中國作家的傳統印象,我們沒想到中國也有這樣的作家,他寫作的題材和價值是世界性的。”

拉美國家的媒體對於麥家也熱情高漲。墨西哥新聞社、墨西哥國家文化電視台22頻道、墨西哥《改革報》都已經提出了專訪麥家的計劃。阿根廷《號角報》邀請這位中國作家訪問;7月5日,麥家順利到達拉普拉塔市,開啟了《解密》的新書宣傳。

對於外媒如此密集又不惜筆墨的報道,麥家卻覺得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當初譯者沒有在機場看到我的書,如果她的爺爺當初沒有從事過情報工作,可能這些接下來的事情就不會發生了。”

美國《紐約客》主筆說:“麥家的成功源於他的某種能力,他的小說專注於故事……”要看好故事,看有關中國也有關世界的故事,是許多海外媒體在報道和文章中表露出來的強烈的閱讀期待,而麥家和他的《解密》,正好滿足了這樣的期待,這也是中國作家與海外讀者在寫作的“供”與閱讀的“需”上,少有地達到高度契合的成功範例。或許,這對我們推動中國文學的“走出去”,有著全新的意義。

麥家理想穀與“中國夢”

作為一名前軍人,麥家一直書寫著一群隱形的特殊人的故事,他覺得他們是單純的,他們默默無聞地工作,不求名利,很多人甚至連真名都要隱去。也正是對他們的這種敬意,讓他把筆尖一直留在了這個領域來進行文學創作,並且取得了不少成績:2008年,《暗算》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同年,《風聲》獲得第六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獎、《人民文學》2007年度最佳長篇小說獎和第十二屆巴金文學獎。

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實2002年出版的《解密》才是麥家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最初從1991年開始寫的時候是短篇,後來改成中篇,最後才變成了長篇。麥家曾經在1992年將該作品投給某雜誌,但等來的是退稿信,他背起包就出門了一個星期,自己到了哪裏都不知道,用他的話說是“完全崩潰了”。在整整10年後,才等來了《解密》的出版。

“文學讓我變得寬廣坦然……我敢對魔鬼發話。”正是麥家心中最大聲的呐喊和宣言。

麥家是作家,但他念叨了很多年,想開一家書店。在實體書店越來越不景氣的情況下,他的這個想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

2012年,“以文學之名、啟理想之行”的麥家理想穀,依然在杭州富陽開張了。在理想穀的一樓,可以看書、喝咖啡;而二樓給文學愛好者提供了寫作空間,可以住宿,而且一切都是免費的。對麥家來說,這是自己始終堅持的文學夢想的另外一種實現形式,也是屬於他的一個“中國夢”。

麥家說理想穀不僅僅是一家書店,更是一個同時具備創作封閉性和思想流動性的交流據點和交友棲居地。這樣一個“書店+咖啡館+寫作營”的綜合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作者和讀者的文學熱情黏合起來,而在國外,這樣的書店,早有先例。

作為一個過來人,麥家十分理解寫作的路並不好走,需要理解、關懷和支持,更重要的是能夠堅持夢想。“每個文學青年,剛開始寫作的時候都很孤獨,也很艱辛。寫出來的東西好壞不知,也不知道投到哪裏,我自己就是這麼過來的。所以,我在所謂‘功成名就’後,樂意幫助他們。”希望他們能在理想穀寫出滿意的作品,而理想穀則收獲了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難能可貴的“文學、夢想、詩意、公益”——這是麥家理想穀的信條。□

(本文圖片由達飛欴、夏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