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底,中國移動開通了“移動夢網”。馬化騰看到了機會,他出手了。當時,騰訊有近億級的注冊用戶,而其中很多人又願意為更多的服務而承擔一定的費用。因此,馬化騰果斷地與移動夢網合作,采用“二八分成製”(即電信運營商得收入的20%,騰訊得80%),推出了移動QQ服務。並且,騰訊也開始逐步限製免費的QQ頁麵注冊。騰訊的這一舉措,使其在2001年底實現了1022萬元人民幣的利潤,成了移動夢網的骨幹,在移動夢網中的份額最高時占據了70%。
2001年6月,財務數據給了執著的馬化騰予回報,騰訊開始盈利。之後,不斷有公司上門來要求合作,有娛樂公司,也有出版社,但馬化騰依然謝絕了合作要求,因為他認為,時機還未到,軟件的研發仍然是主要矛盾。
2004年6月,騰訊在香港主板上市,在此次上市中,超額認購的首次公開募股(IPO)帶來總計14.4億港元的淨收入。香港零售發行部分獲得67億股的認購申請,超額認購達158倍。由此,騰訊順利地完成了自己的資本跳躍。騰訊上市後,其最大股東MIH的投資也獲得了7倍的升值。
三、小企鵝的啟示
騰訊的這個案例可謂是一波三折,一開始是騰訊差點被賣掉,後來是國內金融機構不願投資騰訊,最後是騰訊的完美上市。對於創新型企業來說,騰訊的例子給了我們很多借鑒,其中有兩點最為顯著:
一是對自己和產品都要有信心。如果當初馬化騰將QQ賣了,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功。風險投資公司會搜索好的投資項目,但創新型企業不能坐等風險投資經理找上門來。如果自己相信自己的產品是有潛力的,而且又在資金等方麵遇到了困難,創新型企業就應該主動出擊,積極地向風險投資公司推薦自己的產品。如果自己都對自己的產品沒有信心,又怎麼說服別人呢?主動推銷自己就是有自信的最好表現。
二是引資並不失控製權。在一個企業的初創期,公司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管理者,因而管理者自身對公司的影響是巨大的。很多創新型企業之所以對吸引風險投資猶豫不決,一個重要原因是害怕失去領導權,或者說失去在公司戰略上的主導地位。不善戰略的創業者把投資機構拒之門外,精明的創業者開門引風投,既能拿到急需的資金,又不失企業的主導地位。騰訊的案例充分說明了,隻要安排妥當,創業者依然能夠掌握自己的公司。騰訊在合適的時間吸引了風險投資,又在合適的時間回購了公司股份,可以說,每一步幾乎都在騰訊創業者團隊的掌握之中,當然可以肯定的是,其背後也少不了卓有成效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