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些研究中,還有很多是針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收入分配的變化對社會福利影響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居民的平均國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與此同時,中國居民收入無論是城鄉差距、行業差距還是地域差距都出現了持續擴大的趨勢。很多學者指出,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理論上能夠提高個人的社會福利,但是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又傾向於降低這種福利水平。正是中國經濟體製改革過程中出現的這兩種相反的運動趨勢,吸引了大批經濟學者利用中國的數據,對收入分配狀態變化對社會福利的影響做出綜合探究。S. Li(2000)將中國1978-1995期間的經濟體製改革分為了四個階段,並且分別估算了在這四個階段中中國居民分享到得社會福利水平。他的研究表明,在這四個階段中,中國居民的福利水平出現了明顯了城鄉差距。具體說來,中國城鎮居民社會福利水平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斷地上升。與之相反的是,農村居民的社會福利水平雖然也有所提高,但是趨勢是波動的,表明受國家政策的影響更大,不確定性更大,而且上升幅度要小於城鎮居民。有的學者在研究中使用名義人均收入作為收入水平的度量單位。應用廣義洛倫茨曲線對1990-1998年期間中國城鎮居民社會福利指數的變動趨勢進行了比較。研究結論表明,中國居民社會福利水平隨著經濟的改革開放呈現出逐年上升的。
四、結論
分析有關收入分配福利評價的研究可知,經濟學家傾向於使用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側麵尋找和計算不同的福利指數,然後對不同的收入分配格局進行定量的計算和比較。但是,盡管社會福利指數計算方法簡單,但社會福利指數的提高並不代表整個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在這個過程中還涉及到福利提高的分享問題。而且,福利指數的提高也不能保證社會福利一定能夠實現帕累托改進。
同時,這些研究還存在兩個方麵的問題:一方麵,這些研究框架多是靜態,或者比較靜態的。其前提假設都是一種,或者兩種收入分配格局是既定,然後對其進行比較。而沒有涉及到收入分配格局是如何在形成的問題;另一方麵,這些研究的結論很少涉及到收入分配格局中的平等和效率的問題,所以,學者普遍認為由於對收入分配格局的福利評價涉及價值判斷,其理論發展是十分艱難的,同理,有關於此方麵的研究空間也是很大的。
參考文獻:
[1]Amartya Sen."Real National Incom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76 (1), pp. 19-39.
[2]Anthony B. Atkinson. "On the Measurement of Inequality".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70(2), pp. 244-263.
[3]Anthony F. Shorrocks. "Ranking Income Distributions". Economica, 1983(7), pp. 3-17
[4]John P. Formby& W. James Smith. "Inequality Ordering, Normalized Stochastic Dominance and Statistical Inference". Journal of Businiess & Economic Statistic, 2000(10), pp. 479-488.
作者簡介:劉國餘,東北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財政理論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