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回:鐵板橋鄧虎喪命,於文龍斷橋赴宴(1 / 2)

第六十六回:鐵板橋鄧虎喪命,於文龍斷橋赴宴

少時,眾將官俱至。於文龍喊道:“笑麵仁三郎來見!”

仁三郎應聲而出,抱拳施禮:“末將參見於元帥。”

於文龍從箭筒內抽出金皮大令,朗聲道:“仁先鋒,你帶人速去河南、濟南兩府找鐵匠,至少三百人以上,越多越好,並收集生鐵數十萬,不得延誤。”

於文龍為何要笑麵仁三郎去找鐵匠?他自陣圖得知,空雷陣之上俱是用薄石搭建而成。

笑麵仁三郎領令而去,上下不到兩三月,便在兩府找來千餘名鐵匠,收集來的生鐵塊一並運至馬尾山西山口。於文龍下令在西山口升起爐火,打造鐵錘,每錘重達百十斤。

話說於文龍在西山口壘起五百多座火爐,打了一萬把鐵錘,又從十萬士兵中挑出三萬,分成三隊。第一隊一萬人,每人一把鐵錘,此鐵錘身長三尺,形如勞作的鍛磨錘;第二隊精兵一萬,每人手執撓鉤;第三隊精兵一萬,個個手握雙刀。於文龍照圖布置,鐵錘隊聽令齊臥倒地,雙手抱錘,猛擊地麵,砸出深坑。第二隊撓鉤手緊隨伏地,滾至坑邊,伸鉤入坑,急拽回拉後甩。緊隨後麵的雙刀隊同樣滾動前進,刀斫甩出的“遼兵”。如此,西山口三萬宋兵夜以繼日,封閉訓練。故外麵之人不曉內情。

轉眼之間,到了冬季。且說馬尾山山上李英和昆侖俠周印及眾將正在大軍寶帳談論北國賊人半年時間未出兵,探視空雷陣內情也未進展。談論間,忽有馬尾山北山口藍旗官稟報。說北山口來一遼兵,剛進山口就喊道是奉北國幽州國王之令來馬尾山下書。

李英聞稟,大驚:剛入冬之時,即來戰書,看樣是不要我們在馬尾山過年了。遂傳令將下書之人傳入帳內。

少時,下書之人被帶入帥帳。此人對李英磕頭跪拜:“參見李元帥。”

李英以禮相待,道:“請起。”

下書人謝過李英便站起,遂從懷中掏出一信,呈上。金甲格爾串宮侯接過信轉呈李英。

李英展信即閱,但見白紙黑字,字跡清晰。上寫:

金時太王侯提筆三頓首,拜拜大宋朝征北大元帥李英並奉命欽差周印。小小幽州,豈敢犯大宋天威。慨歎歹人之累,殃及吾國,延至雙方損兵折將,塗炭生靈。此乃國之不幸,民之不幸也。年關將至,吾欲與李元帥、周大人宴談。席設空雷陣,定於大年三十。吾當於宴前奉還二虎盞,同築兩國之誼。來者君子,不來小人。

大遼金時太王侯

甲子年冬月初五

李英看罷書信,一旁座上的周印亦看畢。李英低聲對周印道:“周大人,此乃龍潭虎穴單刀會呀,非和談之意。”

周印點頭,道:“赴會!”

李英提筆在手,刷刷幾下:“承蒙厚約,屆時赴宴。”加蓋九頭獅子烈火印。

下書之人接過回書,施禮道:“謝過李元帥。”

李英道:“送來使出山!”

遼使走後,周印道:“李元帥,此事不可耽擱,速邀於元帥來山上相議赴宴之事,如何?”

李英道:“依周大人所言,哪位弟兄願往西山口請於元帥?”

周印道:“李元帥,事關重要,還是我親自去吧。”

李英看看周印,點頭道:“好吧,有勞周大人了,待我向眾將士拜個早年。”

閑言少敘,昆侖俠請來了二路元帥於文龍。於文龍進了大軍寶帳,上前施禮:“參見李元帥。”

李英起身離座,熱情還禮道:“於元帥,請,你我弟兄之間,不必這樣客氣。”

李英傳令來人給於元帥打水淨麵,看座,沏茶。於文龍剛坐下端起茶盞,李英道:“於元帥,此次請你上山是有要事相商。”邊說便將書信遞過去,道:“幽州賊人下書約我空雷陣赴宴。”

於文龍接過書信上下仔細看了兩遍,道:“請李元帥傳令,末將願赴空雷陣!李元帥坐鎮馬尾山,倘若我部人馬俱喪空雷陣,李元帥再做接應。”

李英道:“於元帥,這樣不可啊!”

於文龍道:“李元帥,末將身為二路元帥,到達北國多日,寸功無立,還沒有拿下一道關口,請李元帥允我出兵,為國出力報效。”於文龍言辭堅決,李英萬般無奈,隻得道:“好吧。於元帥,我帳前之將任你挑選,同破空雷陣!”

於文龍道:“李元帥,馬尾山一兵一卒,我都不挑不選。李元帥上次在北山口擒西郊太子,西郊身後所背寶物可否借我一用?”

李英心中甚驚,於文龍果然了得,進空雷陣他不要我一兵一將,借個寶物自己不給難辭也。遂從背後將寶物抽出,雙手遞過去道:“於元帥請收下。”

於文龍雙手接過:“謝過李元帥。”遂將寶物插於背後,起身告辭道:“各位,軍務在身,在下不敢延誤,現告辭了。”言畢,辭別李英、周印及眾將。李英再三挽留,於文龍執意返營,眾人隻好將於文龍送出山寨。

且說於文龍回至西山口大帳,急緊傳令擊鼓撞鍾。少時,三軍大小將士聚齊。於文龍道:“北國幽州下了戰書,約我軍年三十空雷陣赴宴。全軍將士聽令,今是臘月二十七,我們提前過年,年三十與本帥一齊赴宴空雷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