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50年特務潛伏廣州 刺殺葉劍英陰謀敗露(1 / 2)

1950年特務潛伏廣州 刺殺葉劍英陰謀敗露

曆史人物鉤沉

一說起廣州解放初期的反特大戰,凡是上了點年紀的讀者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羊城暗哨》,這部被電影界公認為經典之作的諜戰大片是以震驚全國的“羊城第一案”為原型的,而如果讀者你有耐心跟我一起走進塵封的曆史深處,看一看解放初期數千敵特人員和上萬土匪潛伏盤踞廣州內外的危急形勢,翻一翻敵特人員屢屢試圖暗殺葉帥的陰謀,以及他們多次叫囂要讓炸彈在廣州“響成一片”的威脅,你就會同意,現實中反特大戰的跌宕起伏和驚心動魄,絕對遠比電影精彩。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屏住呼吸,看看60多年前在廣州城內上演的反特大片吧。

驚險:數千敵特暗藏城內。上萬土匪盤踞四周

像我們這樣的年青一代,一聽說國民黨特務,腦海裏第一時間浮現出來的必是年輕貌美的“軍統”女諜形象。不過,到底什麼是“軍統”、什麼是“中統”,我以前從沒弄明白過。

這次一查資料才知道,原來“中統”的全稱是“國民黨中央調查統計局”,“軍統”的全稱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這兩個機構約初創於上世紀30年代初,之後逐步膨脹,到上世紀40年代,直接為“中統局”服務的工作人員就有上萬人,而為“軍統局”服務的人員更有數萬人之多,至於外圍人員更以數十萬乃至百萬計,讀者印象中年輕貌美的女間諜,隻是這兩大特務網絡的冰山一角。

我之所以想弄清楚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國民黨特務網絡的大體運作,是因為文獻中揭示的廣州解放初期的敵特人員數量之多,真讓我有一點驚訝。據初步統計,當時約有近5000名敵特人員“潛伏”於廣東全境,其中暗藏在廣州的就有3600多人;至於一般的土匪就更多了,全省總共約4萬多名土匪中,有1萬多人活躍於廣州全城內外。

聽一聽這些敵特人員組織的反動組織的名稱,你就可以明白他們的破壞性了。他們有的組成了“廣東敵後暗殺團”,有的參加了“廣東突擊軍”,專以襲擊解放軍和政府工作人員,以及暗殺幹部為目標,上世紀50年代,很多敵特人員甚至還收到了“暗殺一名部長,獎勵黃金十條”的懸賞通告,為之蠢蠢欲動者大有人在。

看到這兒,讀者或許要問了,當時廣州怎麼會有這麼多敵特人員和土匪呢?根據粗淺的曆史知識,我覺得有這麼兩個原因,一來,1949年2月,國民政府南遷廣州,“軍統局”和“中統局”隨之南下,大量特務和散兵遊勇因此雲集於此,兵敗後有“能耐”逃到台灣去的畢竟是少數;二來廣州毗鄰港澳,當時的香港可以說是國民黨特務的“策劃基地”之一,我們通過曆史課本熟知的特務頭子毛人鳳就曾“坐鎮”香港,策劃了一係列針對廣州的爆炸和暗殺活動,這些活動當然也要通過他們在廣州的間諜網絡完成。

刺殺:葉帥屢成特務目標暗殺計劃環環相扣

暗殺是敵特人員“樂此不疲”的活動之一,政府高級幹部則是他們的主要目標。根據黨史學者孟紅撰文所述,國民黨開出“暗殺一個部長,獎勵十根金條”的價碼之時,正是抗美援朝的初期,心心念念“反攻大陸”的蔣介石覺得時機已到,派出了大量的間諜特務,試圖炮製各種“恐怖迷局”,當時的廣州市市長葉劍英,就是他們在華南的重點刺殺對象之一。

5年前,本報在紀念廣卅I解放60周年的特別報道中曾提到過,廣州解放初期,為提防特務暗殺,葉劍英曾數次搬家,而且每一次都要製定嚴格的警衛方案。的確,在這一次次搬家故事的背後,是一個個驚心動魄的刺殺迷局。比如,1950年4月,國民黨特務根據“保密局”的命令,製定了一個詳盡的暗殺計劃,其中有人負責乘坐汽艇盯梢葉劍英經常乘坐的“珠江輪”,如果時機成熟,就擲手榴彈將輪船炸沉;與此同時,又有人負責潛入葉劍英經常宴請賓客的西園酒家當廚師,趁人不注意在飯菜中下毒;此外,還有特務分子“潛伏”在葉劍英寓所門外,伺機投擲手榴彈。如此“環環相扣”的暗殺方案,在敵特人員看來真是萬無一失,後來幸得其中一名敵特人員悄悄投案自首,將計劃向公安部門和盤托出,這一陰謀才被徹底挫敗,參與暗殺的敵特人員亦被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