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成了戰士們一個戰壕裏的親密戰友。
照片之《巴金在掩體裏寫日記》
巴金喜歡記日記。他的許多日記都是優美的散文,很具史料價值。在朝鮮戰場艱苦的環境中,巴金照樣寫日記,他把每天遇到的和聽到的感人故事記在了本子上。
這張照片反映的就是巴金和黃穀柳在掩體裏聚精會神寫日記的場景。
掩體裏整潔、幹淨,由罐頭箱子改成的矮桌上麵鋪了一塊布。
筆者好奇地詢問當年拍攝這張照片的六十五軍隨軍攝影記者、解放軍報社原高級記者李書良:“桌上鋪的布,是不是為了畫麵效果,特意蓋上的?”
現年已80多歲的李書良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他坦然地告訴筆者:那天下連隊,並不是刻意要去擺設,而是希望能拍出生動感人的畫麵。
巴金到朝鮮前線那年已經48歲了,他穿著一身台體的普通的誌願軍軍服,走在戰士們中間。
按軍部規定,巴金作為著名作家,連隊專門為他開了個小灶。可是第一天,巴金就把小灶給撤了,自己拿著飯盆自覺來到食堂,和普通戰士一樣排隊打飯打菜。
為了讓巴金在掩體裏住得舒適,五八三團三營營長、教導員把他們的住所讓了出來,營參謀長特意把住所收拾得幹幹淨淨,用罐頭箱子改成了矮桌,幾個小木凳擺得整整齊齊。
當巴金看見戰士們一鎬一鎬在山體上硬鑿出來的掩體,砂石壁上滿是一道道鑿打的印跡,滿心感激,笑著幽默地說:這像佛龕。不過,巴金並不滿足“佛龕”裏的生活,堅決要求到陣地走訪。
在戰士們中間,巴金和藝術家們有一個共同的強烈感受:不管遇到什麼人,都能從戰士們的臉上,看到對祖國的愛;不管在什麼時候,戰士們都準備隨時為了這種愛犧牲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巴金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每一個戰士,都爭取接受最艱苦的任務,誰也不願意為著自己去損害集體的利益。在需要誰犧牲生命保衛集體利益的時候,大家都把這個任務當作最大的光榮,帶著幸福的笑容去接受它。”
照片之《陣地俱樂部》
《陣地俱樂部》這張照片同樣是那天下連隊時拍攝的。
巴金在陣地俱樂部裏看得非常仔細,看戰士們自製的牆報,看戰士們書寫的決心書。牆報欄上,畫了一個非常醒目的大五角星,在牆報欄下的小方桌上,我們還能清晰地看到笛子、棋盤和棋子。
在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戰士們的業餘生活照樣豐富多彩。
這張照片,無論是用光還是寫意,都表達得恰到好處。
坑道裏的生活,對李書良來說,實在太動人了。每當敵人打炮,戰士們就在坑道裏隱蔽,等敵人一上山頭,戰士們就勇敢地衝出洞口消滅敵人。戰士們把坑道建設成了能攻能守的陣地之家。這裏既有震耳欲聾的槍炮聲,又有悅耳動情的歌聲。坑道裏設有圖書館、浴池,還有利用廢彈殼製作的文娛器材。
戰鬥間隙,坑道裏充滿了戰士們樂觀向上的歡笑聲。正是這些促使李書良快速地按下了相機的快門,他要把前線坑道火熱的生活迅速告訴全國人民。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巴金曾兩次親臨朝鮮戰場。巴金說:“每天我都感到有一種力量在推動我,有一種感情在激勵我,有一種愛在我的心中燃燒。”在《朝鮮戰地的春夜》一文中,巴金深情地寫道:“朝鮮山上的春夜相當冷,可是我的心很熱,我激動得厲害,我需要唱出這一個半月來堆積在我心裏的愛,我需要寫出這一個半月來堆積在我心裏的愛,不是為我自己,而是為了祖國的人民。”
張寧據《黨史博覽》鄭魯南/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