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人講述翻譯家朱生豪 莎翁譯稿曾是其求婚禮物(2 / 2)

1935年春,他在給宋清如的信中說,要把翻譯莎士比亞作為向她求婚的禮物。他寫道:“你崇拜不崇拜民族英雄?舍弟說我將成為一個民族英雄,如果翻譯成功以後。因為某國人曾經說中國是無文化的國家,連老莎的譯本都沒有。”信中的“某國人”指當時的一些日本人,1928年,日本擁有了評內逍遙花20年時間獨立翻譯完成的莎翁全集,被視為日本的榮耀,他們因為中國沒有《莎士比亞戲劇》的漢譯本而譏笑中國是一個“沒有文化的國家”。

婚後的宋清如,鉛華洗淨,曾經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千金小姐,成了一個柴米油鹽的家庭主婦。戰爭中的日子本就清苦,兩位詩人又都有不肯為五鬥米折腰的文人風骨。雖說是“你譯莎來我做飯”,實際上為了生計,她還得出門奔波,幫工作衣,從手指縫裏擠出一日三餐。吃的是青菜豆腐,唯一的營養是偶爾的兩個雞蛋。為了買稿紙、墨水和燈油,能省的簡直省到極點,刷牙用鹽代替牙膏,買不起肥皂,隻好用荊條樹枝將就,頭發長了她充當理發師,晚間,在小油燈下,她替丈夫校對、謄稿,一起推敲遣詞造句。

他們唯一的一次分別是在1943年春節,宋清如回了一趟娘家。那段時間嘉興下雨,朱生豪在杏花樹下苦苦等待。雨打落了花瓣,他一一撿拾,撿一瓣寫一首詩:“昨夜一夜我都在聽著雨聲中度過,要是我們兩人一同在雨夜裏做夢,那境界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夜裏失眠,那也是何等的有味……”

朱生豪沒日沒夜地伏案翻譯,終於病倒,確診的那一刻,他痛哭失聲,恨來日無多,恨自己還沒能讓妻子過享福的生活。宋清如心如刀絞,卻咬牙忍淚,日夜守護。

朱生豪去世後,她一度絕望到要隨他而去:“你的死亡,帶走了我的快樂,也帶走了我的悲哀。人間哪有比眼睜睜看著自己最親愛的人由病痛而致絕命時那樣更慘痛的事!痛苦撕毀了我的靈魂,煎幹了我的眼淚。活著的不再是我自己,隻似燒殘了的灰燼,枯竭了的古泉,再爆不起火花,漾不起漪漣。”

此後的人生,她隻趕著兩件事,撫養剛滿周歲的兒子,替亡夫完成莎士比亞的翻譯出版。

1948年,宋清如獨自完成180萬字遺稿的全部整理校勘工作,寫下譯者介紹,交由世界書局出版。

1954年,朱生豪翻譯的《莎士比亞戲劇全集》重版發行,出版社按規定彙來2萬元稿酬,宋清如謙虛恭敬地將錢款退回,出版社重又寄來請她一定收下……為人處世一向清廉的宋清如,執意要劃出部分,分別捐獻嘉興圖書館、新聞單位以及秀州中學等,餘下款項購買公債支援國家建設。

邢大軍據《文彙報》陳曉黎/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