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講述翻譯家朱生豪 莎翁譯稿曾是其求婚禮物
百味人物實錄
去年不僅是莎士比亞誕辰450周年,也是漢譯《莎士比亞戲劇全集》的第一位譯者朱生豪先生逝世70周年。1944年12月26日,留下已翻譯完成的180萬字譯稿,朱生豪飲恨離世。戰爭摧毀了他的生活,貧窮奪走了他的健康,但他無怨無悔伏案泣血,終於將莎士比亞的光輝帶到了中國。他去世的時候,年僅32歲。
作為歐洲文藝複興時期偉大的劇作家,莎士比亞的戲劇計37種。翻譯需要學貫中西的深厚學養,需要對中英兩種語言極其熟練的掌握與應用。朱生豪憑一己之力,於戰火亂世完成這項艱苦卓絕的文化工程。在他死後,其夫人宋清如替夫還願,終於有了1948年上海世界書局出版的第一部漢譯《莎士比亞戲劇全集》,震驚世界。
1944年12月,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即將進入第8個年頭。在嘉興南大街東米棚下14號破敗的朱氏老宅裏,朱生豪以一己之力,翻譯鴻篇巨製的《莎士比亞戲劇全集》,也已經8年了。這個原計劃三四年可以完成的翻譯工程,因為戰爭,兩度毀於日寇的炮火,又兩度從頭再來,已經譯到了第31部,180萬字。但此刻的朱生豪,麵臨著比戰爭更悲哀的絕望,他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12月26日中午,病床上氣息奄奄的他突然大叫:“小青青,我去了!”不等愛妻答應,撒手人寰,這年,他才32歲。
一年後,抗戰勝利;四年後,上海世界書局出版了中國第一套《莎士比亞戲劇全集》,譯者:朱生豪。
朱生豪的妻子宋清如是他的靈魂支柱,也是他事業和生命的延續。
宋清如,1911年春出生在常熟一個名門望族的書香之家,自幼立誌“不要嫁妝要讀書”,1932年9月從蘇州女子師範學校畢業考入之江大學。入學這天,容貌秀美、獨立不羈的她已經語驚四座。之江詩社按規矩吸收新人,她寫的新詩傳到了四年級的才子朱生豪手裏,一個微微一笑,一個含羞低頭。她喜歡玫瑰,常於夜深人靜時,悄悄溜到教學樓前的花壇偷上一朵。而那個體育極差、沉默寡言的才子,也一次次“偶然出現”在月下的花壇,嘴裏竟然哼著《娜塔莎》。和那個年代的才子佳人一樣,他們的情愫藏在互相交換的寫詩本裏,卻從未點破,直到朱生豪畢業遠行。
此時的宋清如已經常有作品發表,主編《現代》雜誌的施蟄存曾讚她“一文一詩,真如瓊枝照眼”,稱她的詩風和徐誌摩相近,有“不下於冰心女士之才能”。她渴望獨立自由,雖與才子相知相愛,卻不肯輕易走進“愛情的墳墓”。在校忙抗日活動,畢業後輾轉浙江、四川做教師,自食其力。其間兩地書信,情意綿綿,竟有580餘封。他會因為巧妙地解決了一個雙關語的翻譯難題,自豪地向宋清如邀功請賞,也會因為她替自己抄寫譯稿,謄錯了一句話要“打她的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