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憶赴大別山尋黃餅 許世友誇我們改變了城市兵的形象
百味人物實錄
1964年10月16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震驚全世界。如今50年過去了,你知道南京曾有一批老兵和中國的原子彈事業有關係嗎?45年前,他們遠赴大別山深處,尋找製造原子彈的原材料。日前,這些花甲老人訴說了那段神秘艱辛而又激情燃燒的歲月。
從學校來到了神秘的部隊
1970年,郭文玉和他的戰友們永遠也不會忘記這一年。今年63歲的郭文玉,現在住在鼓樓區建寧路街道。45年前的一天,他和往常一樣從家裏到樹人中學上學,到了學校後,他和其他同學一起被集合在了學校的操場上,然後又被一輛軍用卡車拉到了幕府山腳下,和他一起被拉過來的,還有梅園中學、曉莊中學、南京四中、溧水中學等6所學校近700名學生。“當時我們被軍車拉到哪裏、去幹什麼大家都不知道。”郭文玉說,那一年他18歲。
兩個月後大家才漸漸地知道,原來是要找一些東西。“那個時候我們都把它叫‘找礦’。”雍自勤說,她和郭文玉是同班同學,當時學校一起參加“找礦”的一共100人,男生、女生差不多各一半。
雍自勤說,當時他們一起在幕府山腳下找了兩個月的“礦”,住的地方也是自己建起來的。當時雖然是在部隊工作,可部隊並沒有自己的番號。
“我們這支部隊也是我軍曆史上建軍最短的一支部隊。”郭文玉說,後來有了營房,再後來他們的部隊也正式組建起來了,當時的番號叫“南字705”,“也許是因為7月5日建立的吧。”
1970年12月26日,雍自勤和郭文玉及另外78名戰友被拉到了現在浦口區的某個訓練場。
郭文玉說,12月26日,他們全部在操場上集合,被念到名字的就上了軍車,後來才知道他們一共有40個男兵、40個女兵被拉到了浦口,在浦口一個訓練場進行學習,一共學了三天。
三天後,他們又上了車,當時並不知道去哪裏,領導隻是說有一個神秘任務需要他們去完成。雍自勤告訴記者,12月29日下午,他們到達了目的地——安徽大別山,在那裏他們一待就是幾年。
製造原子彈用的原材料
“到了大別山的第五天,給我們發了軍裝,這是我們第一次穿軍裝。”雍自勤說,1971年的1月3日,他們一起來的80位戰友每人都領到了一套軍裝,這也是他們第一次穿軍裝。兩個月後他們每個人的家裏都收到了一封《入伍通知書》。
“可那個時候我們也想,我們是帶著‘特殊任務’來的。到底要幹什麼,還是不知道。”郭文玉說,過了幾天他們才知道,原來他們是要找原料,製造一種叫“黃餅”的東西。
後來北京來了專家指導他們製造“黃餅”,“這位北京的專家姓騰,但具體叫什麼,就記不清楚了,隻知道他是美國留學回來的博士,大家都叫他騰博士,騰博士說現在製造的不是叫‘黃餅’而是叫‘鈾’,是造原子彈用的原材料”。郭文玉說。
許世友親自接見了我們
“剛去大別山時,那裏什麼都沒有,男兵都是自己搭個地方住,女兵住在當地的老百姓家裏。”雍自勤感歎,那個時候找完原料每天還要去山上背石頭下來蓋房子,一個來回要十幾裏路,每天都會背個兩三趟,就這樣過了一年,終於把營房建起來了。
“有了自己的營房後,領導就說要把精力全部放在製造‘黃餅’上,那個時僬騰博士說‘黃餅’有輻射,要大家注意。可那個時候哪裏懂呀,隻是一個勁地幹活。平時軍裝也舍不得穿,隨便穿一件衣服就去幹活。”郭文玉說,“有一天突然有一位領導看望我們。”郭文玉說,他們當時都沒有想到,來看他們的竟然是許世友。“還記得當時許司令員說,‘你們這批南京兵,非常辛苦,沒想到農村兵吃不了的苦,你們能吃得下來。你們是好樣的,你們也讓我改變了對城市兵的看法,改變了對南京城市兵的印象’。”
邢大軍據《南京晨報》胡亮/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