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愛學堂:發現K12教育新藍海(1 / 2)

愛學堂:發現K12教育新藍海

管理

作者:蕭筠麓

在教育行業浸淫多年,愛學堂創始人汪建宏深知外行切入體製內市場的難處。體製內一套普通的教材或輔導用書,多年沒有在教學形式上產生大的革新,但發行量依然能達到千萬冊級別,覆蓋千萬用戶,緣於這個市場過於封閉,加上複雜的政策和地域問題,創業者單憑一腔熱血,實在難以順利殺入。

愛學堂的團隊裏,經常是7個人埋頭一周,就為了做一個3分鍾的片子,這是成本昂貴的原因所在——每集成本高達數萬元。

一個體製內的名師先提供一個腳本,再由一個懂互聯網懂教育的產品高手把腳本改成孩子們喜愛的各種範兒,整個過程都在導演的設計控製中。最後由美術師一幀幀手繪,加上專業的節目主持人配音,整個製作流程充滿了濃濃的教育氛圍和影視專業範兒。當然,這番用心的付出,換來了教育界的積極認可和孩子們無數的“點讚”。

天派?地派?兩棲派

從一開始做愛學堂,汪建宏就決心要做好的教育內容。他把在線教育的眾多公司分成“天派”和“地派”。通過平台找好老師或是拍考題上傳找答案的天派,隻是打破了信息的不透明,前者本質仍然是做家教,談不上變革,後者也沒有給孩子實質性的幫助。而地派更擅長的不是搞定孩子,是搞定孩子媽——提分、名師、品牌宣傳,校區裝修得漂不漂亮、有多少成功案例、考上了什麼好的大學,但往往這些並不是孩子們對學習的興趣所在。

汪建宏認為做教育產品的前提,是正視一個現實:學習對大部分孩子來說,都是一件非主動性的事。比如題庫類的產品就有個明顯的“淡旺季”,大多是臨考試前出現使用高峰,考試後用戶活躍度就會下降。

所以一開始他就想清楚了自己要做一個好的在線教育課程產品,不是天派也不是地派,而是“兩棲”。汪建宏做了七八年網校,產品銷售一手抓,從營業額到市場規模都做到了行業第一。但今天回頭看當年,那仍然是地派做的事:把媽媽們喜歡的名校名師課程搬到了互聯網。

2013年開始,汪建宏經常焦慮。大批互聯網創業者都殺進來了,傳統的教輔機構也開始轉型,到底在線教育的產品方向在哪裏?汪建宏找到了來自學而思和騰訊的合夥團隊,深刻的教育理解加上互聯網思維,很快就幫他找到了答案。

愛學堂的很多課程元素都來自孩子們關注愛看的A站、B站、飛碟說、“十冷”等等節奏快、語氣新潮的互聯網產品。汪建宏說,在線教育不是解決不了學習不快樂這件事,隻看你願不願意靜下心、認真地在教學內容裏下苦工,讓產品本身除了傳播快以外還要緊貼當下的教育方向,真正讓孩子們學有所得。

一不小心讓老師也喜歡上了

愛學堂原本的計劃是先讓孩子們喜歡上愛學堂的課程,然後順利切入體製外,去革新老一代的培訓教輔市場,但很快他們就發現體製內的老師比孩子還喜歡這些動漫課程。第一,傳統的課堂老師在備課時,搜索到的隻能是文字類、題庫類資料,很難找到視頻類的資料。而一個很簡單的知識點,愛學堂會用一個動畫片把它介紹出來、講清楚。老師們最喜歡在正式講課前先播放一段相關的愛學堂課程,趣味性的課前破冰和代入方式讓課堂從此變得不一樣。

還有的教師喜歡讓孩子用愛學堂的視頻預習。現在中小學提倡翻轉課堂方式,讓孩子在家裏學習,但仍然是把書本的知識翻一遍,依然無趣,孩子們的完成率實際上並不理想。但當把知識點改編成動漫後,孩子們意外地都能按時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