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普通菜,好好加工就不普通(1)(1 / 1)

愛美食

現在不少人家的早餐都西餐化了,或者是中西結合:牛奶,麵包,果醬,黃油,煎雞蛋,香腸等,反正都是買來打開就能吃的東西,要不就自己做個麥片粥,但一般人不習慣涼牛奶,做麥片的時候使用熱牛奶。除了食品安全的考慮,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很多國人胃不喜涼。我曾經就外國人為何要用涼牛奶做麥片粥問過一個老外,他語焉不詳,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了,最後隻說是習慣。

在改革開放之前和之後一段時間,西式早餐對於很多人來說,仍屬異物,有人覺得奢侈,更多人的覺得是做作。很多北方人還是習慣於饅頭稀飯為主的早餐,而且這種早餐主食在很多人家一呆就是十幾年。至於花卷、包子、煎餃、餡餅不是剩的熥一下,就是家中有病人或客人的臨時改善,或者是出於改善生活的需要,如果是這樣的目的,當然油餅、油條或者炸糕也會出現在早餐的飯桌上。至於稀的,除了大米加紅豆或綠豆、玉米碴子或玉米糊、小米稀飯外,豆漿是有油餅油條時才喝的,豆腐腦並不常見,不過年過節,也很少有人家會包餛飩吃。陝西山西河南一些地方早餐會做點麵條,山東還有大煎餅,天津當然少不了煎餅果子。整體上看,北方人的早餐還是屬於種類稀少。當然,一些地方特色的早餐依然抗拒著食物的短缺,比如蘭州人一直習慣早餐要吃蘭州拉麵,山西人也許會做點片湯或者湯麵,烙幾張餅,河南人會吃上一碗燴麵,或者一邊喝著辣絲絲的胡辣湯,一邊吃著大油餅;即使是物品不太豐富的年代,一些南方人也用他們的勤奮彌補著食材的短缺。湖北人的熱幹麵,江浙人的蔥油拌麵和陽春麵、上海的鴨血粉絲湯、酒釀圓子、泡飯和小籠包、廣東人的炒粉乃至廣式早茶等等,都讓出差到那邊去的北方人好不羨慕。

我記得剛剛改革開放不久,我同學的一些哥哥們在廣東一帶跑單幫或者像電視劇《與青春有關的日子》裏那群孩子一樣,合夥在廣東跑買賣。他們回來幾乎都要繪聲繪色地講述廣式早茶的豐盛。我原先以為廣式早茶中茶的種類很多,結果八十年代去廣東後發現,茶一般,而且主要是用來清口,甚至可以沒有茶,但是斷斷離不開那些小籠屜裏的各式飯菜。第一次吃的時候很詫異這居然是早飯,比北方人的午飯都豐富得多。那些蒸餃蒸包,小巧玲瓏,味道清新,那些鳳爪、排骨、肚片,味道醇香,不膩。不過坦率地說,吃了以後還是感覺有些不踏實,因為廣東人連早餐的主食做得都跟菜肴似的。再者,我們這些早餐囫圇慣了的人,很難有廣東人吃早茶的那份專心和耐心。凡是好美食的地方的人,都為吃花得起時間。四川人吃四川火鍋是如此,廣東人吃廣式早茶也是如此,真正的廣式早茶講究一盅兩件,就是一盅吃喝完,兩種早點才吃完。八十年代末,我從深圳坐火車回京,從深圳到廣東這兩個小時,對麵的一位廣東中年人,一直在吃鹵製的鳳爪,吃的那叫一個仔細,剩下的骨頭可直接用來作為雞的解剖課標本。西方人可沒這種本事,即使他們有閑暇,西方人吃東西要求隻進不出的食物,所以雞爪子、腔骨、淡水魚這些需要吐出剩餘物的食品,他們一般是不吃的。一年,我陪一個老外吃飯,他對旁邊一個老太太格外關注,因為那個老太太,清蒸的淡水魚從嘴的一邊吃進去,白花花、幾乎一絲魚肉都沒有的魚刺便從另一邊吐出來,對老外來說,這就是魔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