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宋家客廳的名人們(3 / 3)

“她幾乎不出房門,看東西湊很近,”這是張愛玲留給他的兩點印象,後來他從書櫃裏看到了幾本《赤地之戀》,獵奇式地看過,亦談不上多麼喜歡。很多年間,他和張愛玲同住在美國,但因為是兩輩人所以完全沒有聯係。當2003年從美返港照顧中風的母親後,他終於發現自己和這個逝於1995年的女作家有了關係,從2007開始他不得已開始整理張愛玲的遺物,直到現在,人們發現這位統計學博士幹得很好,書一本一本地出,每一本必引發文化界震動。他不過將一輩子精深研究的統計學很好應用到了對張愛玲的研究上,功力顯得遊刃有餘,一來他本就是一個資料搜集的專家,對於信息異常敏感,二來他手上還有獨一無二的研究資料。於是不到十年的時間裏,他竟然在做無可做的“張學”上劈仞千裏,真正獨步天下。

一個人窮盡一生隻能在一個領域裏成為專家,而宋以朗卻輕鬆成為許多個領域的專家,他這一生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挑戰自己。

他一生沒有結過婚,更無兒無女,桌子上擺著照片是姐姐的子女,有記者寫他晚年孤苦,他在一篇寫張愛玲的文章中暗中反擊,“外界有人看到這些描述就覺得張愛玲晚年很淒涼。我覺得,隻要張愛玲自己喜歡,何必要求她一定要住花園洋房,坐跑車、養貓狗、吃鮑參翅、穿名牌時裝、攜高貴手袋、戴鑽戒、搞整容?為什麼一定要她有個伴侶呢?沒有這些東西就一定很淒涼嗎?你可能有如此想法,但正如她那篇散文所說的,她要你‘包括她在外’……以我自己來說,最近作家陳玉慧發表了一篇文章回憶數年前上門來探訪我,她寫:‘宋家現在是宋以朗一個人住,張愛玲的文件和書稿,全置於客廳一大桌上,再加上一牆壁張愛玲或有關張愛玲的著作,除此,沒有別的家具或裝飾。’我一點都不覺得自己無妻無兒,家徒四壁是很淒涼,反而這種生活我喜歡得很啊!”

誰能規定別人隻有兒孫滿堂才能得到幸福呢?宋以朗現在的日子過得快活似神仙,“每天就是吃吃喝喝”,他自嘲,當然不止吃吃喝喝,他的快樂來自他的智力生活,他有博客要打理,有版權事務要操辦,有書要寫,有朋友要見,每天忙得不亦樂乎。家裏是簡單的,家居還保持著父母在世的場景,連客廳掛的畫的他都沒動過,還是姐姐的家公美國著名水彩畫家曾景文的作品,年月久了,紙也變得黃了,他大笑“那紙變黃,簡直發黴了”,連牆上的電話都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流行的那種圓型。他的家與從前比,現代化的東西可能就是一台按摩椅和一部健身用的電動單車,還有書和碟,以及幾台大電腦。

我問他,“你覺得你最開心是哪個階段?是20~30歲,還是30~40歲,還是40~50歲?”

“都是那麼開心。”他一刻也沒有猶豫,“從來沒人逼我做不想做的事,不想做就不做。”

他擁有的金錢,可能幾輩子也用不完,可是他好像無心與人比富,除了閑時和朋友吃吃小飯,喝喝紅灑,以研究張愛玲為樂,大多數人入不了他的法眼,這一生他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要的活法,一刻也沒有後悔過。

他是幸運的,就像他在《宋家客廳》裏總結從祖父開始的宋家三代人,“我們三代人的共通點是,大家都確信我自己一生做的,正是興趣所在,所以我們是幸運的。”

(蘇四薦自《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