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天才的業餘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
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1772~1823)生於猶太人家庭,父親為證券交易所經紀人。12歲到荷蘭商業學校學習,14歲隨父從事證券交易。1793年獨立開展證券交易活動,25歲時擁有200萬英鎊財產,隨後鑽研數學、物理學。1799年讀亞當·斯密《國富論》後開始研究經濟問題,參加了當時關於黃金價格和穀物法的討論,1817年發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1823年9月11日去世,年僅51歲。他死得很突然,小小一隻耳朵的感染就奪取了這位天才的生命。
由於所有的人在中學就學習過政治經濟學課程,所以,大衛·李嘉圖的名字在中國可能比任何國家都更廣為人知。李嘉圖於1772年4月18日出生在倫敦城。他是猶太人,有學者說,他之所以在後來的著作中喜歡抽象的演繹推理,就跟他的猶太血統有關。
李嘉圖的父親是個富裕的證券經紀人,所以,盡管李嘉圖並沒有正兒八經地上過什麼學,但他的父親卻有錢給他請任何他喜歡的家庭老師來給自己講課。14歲時李嘉圖開始“下海”,跟父親經商。如果是這樣一路下去,英國不過又多了個天才的證券經紀人而已。然而,李嘉圖卻愛上了一個跟自己家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姑娘。父親堅決不同意這門親事,年輕氣盛的李嘉圖跟老父親鬧翻,21歲那年,父親將李嘉圖革出家門。李嘉圖隻好獨立經營。他已經在證券交易界摸爬滾打了7年,所以,已經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在這些朋友們的幫忙下,他的事業很快就上了正軌。短短幾年時間,他就已經發財致富。至此,僅僅發財致富已經不能讓李嘉圖看到人生的意義了,於是,他開始尋找在知識領域搞點什麼。27歲那年,他偶爾讀到了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對政治經濟學產生了興趣。不過,與其說是他選擇了政治經濟學,不如說是政治經濟學選擇了他。因為,兩年前,英國宣布脫離金本位製,英鎊正在經曆劇烈波動,年輕的金融家李嘉圖不能不思考貨幣問題。李嘉圖雖然是天才,但搞經濟學還得學會研究問題,尤其得學會寫文章。對於沒有好好上過學的李嘉圖來說,這方麵的訓練是痛苦的,但又是絕對必要的,否則,我們也不會看到他那十一大卷著述了。
事實上,即使在修煉完成之後,李嘉圖也不是一個坐在書齋裏搞學問的人,相反,他是個活躍的社會活動家,是個活躍的議員,整天為經濟政策和政治問題忙碌著。
李嘉圖以邊沁的功利主義為出發點,建立起了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以分配論為中心的理論體係。他繼承了斯密理論中的科學因素,堅持商品價值由生產中所耗費的勞動決定的原理,並批評了斯密價值論中的錯誤。他提出決定價值的勞動是社會必要勞動,決定商品價值的不僅有活勞動,還有投在生產資料中的勞動。他認為全部價值由勞動產生,並在3個階級間分配:工資由工人的必要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利潤是工資以上的餘額,地租是工資和利潤以上的餘額。由此說明了工資和利潤、利潤和地租的對立,從而實際上揭示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之間的對立。他還論述了貨幣流通量的規律、對外貿易中的比較成本學說等。但他把資本主義製度看作永恒的,隻注意經濟範疇的數量關係,在方法論上又有形而上學的缺陷,因而不能在價值規律基礎上說明資本和勞動的交換、等量資本獲等量利潤等,這兩大難題最終導致李嘉圖理論體係的解體。他的理論達到資產階級界限內的高峰,對後來的經濟思想有重大影響。
跟穆勒的友誼對於李嘉圖來說非常重要。正是在穆勒的再三催促下,李嘉圖開始競選國會議員,並於1819年2月當選。也是在穆勒的幫助下,他完成了自己的名著《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這本書於1817年4月出版。李嘉圖相當自負,他說他的觀點和大權威斯密及馬爾薩斯不同,在英國能讀懂他的書的人,不會超過25個人。但不管人們是否讀懂,反正他已經大大地有名了,他一舉成為當時最著名的經濟學家。
《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被譽為是繼亞當·斯密《國富論》之後的第二部最著名的經濟學著作。它的出版被人們稱為“李嘉圖革命”。這部偉大著作所闡述的思想至今仍然讓人們受益無窮。《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的出版,逐漸被人們認可,成為暢銷書,曾多次再版,成為經濟學說史上一部真正的輝煌巨著,是關於政治經濟學經典研究方法的基礎。這部巨著囊括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所有理論,包含著李嘉圖的全部思想精粹,成為《資本論》的重要思想源泉,在亞當·斯密和馬克思之間建起了一座橋梁。他的比較成本學說早已膾炙人口,形成了19世紀關於自由貿易和保護性稅收的討論基礎;而他的貨幣理論,則是現代貨幣理論的基礎。
李嘉圖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經濟學理論體係,在斯密奠基的基礎上正式建立起了古典經濟學的大廈。他的勞動價值論在新古典興起之後已經沒有多大價值了,但他的比較優勢理論對於自由貿易的貢獻卻是不朽的。
偉大的導師——卡爾·馬克思
卡爾·馬克思(1818~1883),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被評為20世紀影響世界最深的人。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誕生於德國萊茵省特利爾城。父親亨利希·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眾的律師,對馬克思少年時代的思想成長起過良好的影響。母親罕麗達·普勒斯堡是個賢惠的婦女,主要操持家務。
馬克思從小勤奮好學,除母語德文外,他先後攻下了拉丁文、希臘文、法文、英文和意大利文。馬克思善於獨立思考。1830年,他進入特利爾中學,1835年9月畢業。中學時代,他受到法國啟蒙思想的影響,已有為人類謀幸福的崇高理想。1843年5月,他來到萊茵省的一個小鎮克羅茨納赫。在這裏,他與童年時代的女友燕妮·馮·威斯特華倫結婚。從此,她成了馬克思的誌同道合、患難與共的親密伴侶和戰友。1844年8月,恩格斯從英國來到巴黎,拜訪了馬克思。這是一次曆史性會見。從此他們開始了前無古人的偉大合作。
馬克思在經濟上的最偉大的功績是完成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體係。1857年到1858年5月期間,他寫了第一個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即通常說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這是《資本論》的第一稿。在這個手稿中製定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一係列重要原理,闡述了剩餘價值理論的基本要點。1859年馬克思利用這個手稿的有關章節寫了《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這部著作“第一次有係統地闡述了馬克思的價值論,包括貨幣學說在內”。後來他又寫了一個新手稿:《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這是《資本論》的第二稿,這個手稿闡述了《資本論》第一卷的主要內容,也談到了屬於第二卷和第三卷的一些內容。其中很大篇幅是對剩餘價值學說史的批判,這部分後來被編為《剩餘價值理論》。1863年8月到1865年底他又寫了第三個手稿,即《資本論》的第三稿。1867年9月14日他發表了《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第三卷在他逝世後由恩格斯整理,分別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資本論》這部不朽著作具有劃時代意義,是政治經濟學中的一次革命。它論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的規律,揭露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揭示了資本家對工人剝削的秘密在於占有工人的剩餘價值,科學地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從而把他的社會主義學說置於牢固的科學基礎上。它成了無產階級反對資本主義的最銳利的理論武器。
《資本論》是馬克思用畢生的心血寫成的一部光輝燦爛的科學巨著,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全部發展過程。
1850年12月,馬克思領到了一張英國倫敦博物館的閱覽證,從此,閱覽室成了他的半個家,他每天從上午9點一直工作到下午8點左右,回到家裏還要整理閱讀材料所記錄的筆記,一般情況,他都是到深夜兩三點鍾才休息。他曾對別人說,我為了為工人爭得每日8小時的工作時間,我自己就得工作16小時。那麼,馬克思在倫敦博物館裏都做了些什麼呢?原來他是在認真寫揭露資本主義罪惡的皇皇巨著《資本論》。他每天所摘錄的大量資料,都是在為寫作《資本論》做準備的。其實,早在1843年,馬克思就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了,隻不過到這時,他把主要精力集中運用到了這部書上。據有人統計,在世界一流的倫敦博物館所藏圖書中,馬克思閱讀過的書籍有1500多種,他所摘的內容和整理的筆記有100餘本!馬克思在不知疲倦地工作著,終於,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出版了。
《資本論》就是論資本,而資本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沒有剩餘價值就不存在資本,而沒有資本也就不能帶來剩餘價值。所以,我們說資本範疇是《資本論》的中心內容,也可以說,它的中心內容是剩餘價值。馬克思指出,幹活付錢,這是錯誤的認識,就是說工人幹活,資本家付給他錢,看來這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是實際上,這不是“等價交換”,工人為資本家勞動所創造的財富遠遠大於自己所得的報酬,如一個工人一天勞動所得為8元錢,而他在一天之內為資本家所創造的利潤遠遠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元,還可能更高。這怎麼能是“等價交換”呢?那麼這多餘的部分,即這個工人工資之外的8元或16元或更高的數額,就是“剩餘價值”,資本家無償地剝削走了。馬克思把這個“賬”算清以後,資本家剝削工人的本質、手段、訣竅就給暴露出來了,這使廣大工人階級更認清了資本家的剝削方法,從而為自己爭取更高的待遇準備了充足的條件。
就這部書的曆史意義,恩格斯曾說:“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像我們麵前這本書那樣,對於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資本和勞動的關係,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係所賴以旋轉的軸心,這種關係在這裏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說明,而這種說明之透徹和精辟,隻有一個德國人才能做到,這個人就是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點,把現代社會關係的全部領域看得一覽無遺”。
“折中”的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1842~1924)近代英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新古典學派的創始人,劍橋大學經濟學教授。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英國經濟學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在馬歇爾的努力下,經濟學從僅僅是人文科學和曆史學科的一門必修課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具有與物理學相似的科學性。劍橋大學在他的影響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經濟學係。
馬歇爾1842年出生於倫敦郊區的一個工人家庭,雖然家境一般,父母卻努力讓他受到很好的教育。青年的馬歇爾進入劍橋大學學習數學、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盡管他對哲學饒有興趣,但最後還是選定經濟學為專業。做出這個決定的重要原因是馬歇爾曾走訪英國的貧民區,無法忘卻他所見到的貧窮和饑餓。畢業後,馬歇爾在劍橋大學任教9年,然後到了牛津大學,1885年他回到劍橋大學任教直到1905年退休。
馬歇爾是局部均衡分析的創始者,他研究單個市場的行為而不考慮市場與市場之間的影響。他用上升的供給曲線和下降的需求曲線分析收入、成本的變化對價格的影響。馬歇爾最重要的貢獻之一是建立了彈性的概念和計算彈性的公式。他分析了需求的價格彈性和供給的價格彈性,發現在短時期內需求的上升會帶動價格產量的小幅度增加,但更多的會導致價格的上升。在長時期內,產量較容易擴張或收縮,企業可以進入或退出,這使得長期的供給曲線顯得比較平坦。因此,馬歇爾得出結論,在短期裏,需求是影響價格的決定性因素;而在長期裏,供給或生產成本是影響價格的決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