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你不得不知的經濟學大師(1 / 3)

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更遠,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頓

在經濟學世界中,我們的無知甚於有知。

麵對紛繁複雜的離散隨機動態世界。

我們隻有投以最童真質樸的目光。

然後借助極有限且粗陋的工具去發現未知、開拓有知。

經濟學,從1776年英國的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一書以後,就變成了一門受人重視的科學。凱恩斯1936年發表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預示著經濟學的起飛和崛起。1969年諾貝爾獎增設經濟學獎的舉動更確定了經濟學重要的學科地位。經濟學經過百餘年的發展,被譽為“社會科學之王”和“皇冠明珠”。百年來,經濟學領域的名家名著猶如暗夜裏的熠熠星光,引領我們一點點地破譯社會生活中的許多未知的規律。在這裏,我們介紹了七位經濟學大師以及他們的著作給大家,了解這些,一定可以讓我們獲益良多。

“經濟”的創造者——色諾芬

色諾芬(約公元前430~公元前354),古希臘曆史學家、作家。雅典人,蘇格拉底的弟子。公元前401年參加希臘雇傭軍助小居魯士(Kurush,約前424~前401年)爭奪波斯王位,未遂,次年率軍而返。前396年投身斯巴達,被母邦判處終身放逐。色諾芬是個多產作家,他的主要著作涉及麵非常廣,這裏我們主要說一說《經濟論》(Oeconomicus or Economics,亦譯《家政論》),這部著作是現今流傳下來的古希臘最早的經濟專著,集中反映了色諾芬的經濟思想和對經濟活動的主張。

《經濟論》是一部語錄體的著作。全書共分為兩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色諾芬借蘇格拉底之口闡述了農業對國家經濟的重要性,認為農業是國民賴以生存的基礎,是希臘自由民的最重要的職業;然後又討論了人們應當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來管理好自己的家產。在第二部分中,色諾芬提出:主持家務是婦女的天職,家政訓練應該成為女子教育中的特別項目。總的看來,色諾芬擁護自然經濟,反對雅典所采取的發展商業和貨幣經濟的方針。他根據奴隸製自然經濟的要求,確定了奴隸主的經濟任務,主張把奴隸主的家庭經濟管理辟為一門專門學問。

色諾芬一生經曆豐富、著述眾多。但是長期以來,西方史學界和學術界對他在西方史學史上的地位和貢獻卻評價不高。英國史學家約翰·布瑞在他的《古希臘的曆史學家》一書中,曾這樣說過:“色諾芬在史學領域和哲學領域中,都是一個淺嚐,他略有文才,寫過多種多樣的著作。隻有把那些著作加在一起,才使他在希臘文苑中占有一席之地。實際上他的才智是平庸的,不能深入地觀察到事物的本質。如果他生活在現在,也許是個第一流的新聞記者。就史學方麵而言,他的真正貢獻是寫了一些回憶錄。”

我們認為:盡管色諾芬在研究和理解曆史的深度上不及修昔底德和希羅多德,但是在觀察和表現曆史的廣度上卻有他自己的特點:角度新、視野寬。與此同時,公元前5世紀末至4世紀初的希臘史事,主要是靠他的記載才流傳下來的。因此,色諾芬在西方史學史上的地位和貢獻是不容抹殺的,也有人把他和希羅多德、修昔底德並舉,稱他們為“古希臘3大史學家”。

色諾芬比當時的任何一個史學家都要重視人們的經濟生活以及經濟因素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他的經濟專著中,最早使用了“經濟”這個詞彙,第一次比較係統地闡述了奴隸主經濟理論,詳細地記述了古希臘城邦的經濟事務,為後人研究和了解古希臘的社會曆史提供了方便。馬克思在《資本論》的第一卷中,為了說明古希臘的社會分工情況,就大量地引用過色諾芬的著作。

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

亞當·斯密(1723-1790)是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被後人稱為“經濟學鼻祖”。1723年亞當·斯密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的寇克卡迪。亞當·斯密的父親也叫亞當·斯密,是律師蘇格蘭的軍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關監督,在亞當·斯密出生前幾個月去世了;母親瑪格麗特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大地主約翰·道格拉斯的女兒,亞當·斯密一生與母親相依為命,終身未娶。

亞當·斯密常想事情想得出神、絲毫不受外物幹擾;有時也因此發生糗事,還是亞當·斯密擔任海關專員時,有次因獨自出神將自己公文上的簽名不自覺寫成前一個簽名者的名字。亞當·斯密在陌生環境發表文章或演說時,剛開始會因害羞頻頻口吃,一旦熟悉後便恢複辯才無礙的氣勢,侃侃而談;而且亞當·斯密對喜愛的學問研究起來相當專注、熱情,甚至廢寢忘食。

亞當·斯密並不是經濟學說的最早開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許多也並非新穎獨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麵係統的經濟學說,為該領域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此完全可以說《國富論》是現代經濟學研究的起點。該書的偉大成就之一是摒棄了許多過去的錯誤概念。亞當·斯密駁斥了舊的重商主義學說。這種學說片麵強調國家貯備大量金幣的重要性。他否決了重農主義者的土地是價值的主要來源的觀點,提出了勞動的基本重要性。亞當·斯密(分工理論)重點強調勞動分工會引起生產的大量增長,抨擊了阻礙工業發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斷的政治限製。

《國富論》的中心思想是看起來似乎雜亂無章的自由市場實際上是個自行調整機製,自動傾向於生產社會最迫切需要的貨品種類的數量。例如,如果某種需要的產品供應短缺,其價格自然上升,價格上升會使生產商獲得較高的利潤,由於利潤高,其他生產商也想要生產這種產品。生產增加的結果會緩和原來的供應短缺,而且隨著各個生產商之間的競爭,供應增長會使商品的價格降到“自然價格”即其生產成本。誰都不是有目的地通過消除短缺來幫助社會,但是問題卻解決了。用亞當·斯密的話來說,每個人“隻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隻無形的手牽著去實現一種他根本無意要實現的目的,他們促進社會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們真正想要實現的還要好。”(《國富論》,第四卷第二章)。但是如果自由競爭受到阻礙,那隻“無形的手”就不會把工作做得恰到好處。因而亞當·斯密相信自由貿易,為堅決反對高關稅而申辯。事實上他堅決反對政府對商業和自由市場的幹涉。他聲言這樣的幹涉幾乎總要降低經濟效率,最終使公眾付出較高的代價。亞當·斯密積極倡導“自由放任”和排除政府幹預經濟事務,促進英國自由貿易政策的實現;1846年和1860年,“穀物條例”(對進口穀物征重稅的法律,1436年實施,1846年英國首相羅伯特·皮爾予以廢除)與“保護關稅”相繼被廢除。

亞當·斯密的經濟思想體係結構嚴密,論證有力,使經濟思想學派在幾十年內就被拋棄了。實際上亞當·斯密把他們所有的優點都吸入進了自己的體係,同時也係統地披露了他們的缺點。亞當·斯密的接班人,包括像托馬斯·馬爾薩斯和大衛·李嘉圖這樣著名的經濟學家對他的體係進行了精心的充實和修正(沒有改變基本綱要),今天被稱為經典經濟學體係。雖然現代經濟學說又增加了新的概念和方法,但這些大體說來是經典經濟學的自然產物。在一定意義上來說,甚至卡爾·馬克思的經濟學說都可以看作是經典經濟學說的繼續。

自從亞當·斯密以來經濟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以致他的一些思想已被擱置一邊,因而人們容易低估他的重要性。但實際上他是讓經濟學說成為一門係統科學的主要創立人,因而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主要人物。

作為一個經濟原動力的利己心,同時也是一個經濟交換的基礎。要從別人那裏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必須給別人以他所需要的東西。於是,就有分工、有交換、有價值、有貨幣等現象產生。人們在利己心的支配下做各種勞動,從而構成了私人財富和社會財富的源泉。將利己心看作人的本性,將經濟活動看作利己心作用的結果,實際上反映了一切經濟現象是客觀的,都受某種自然規律的支配。既然利己心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賦予的,追求個人利益就成了自然之理,對追求個人利益的活動就不應限製,亞當·斯密認為私利與公益似由“一隻看不見的手”所引導,一步一步趨向和諧與均衡,此乃自然秩序的本質。

《國富論》一書成為了第一本試圖闡述歐洲產業增長和商業發展曆史的著作,也成為了開展現代經濟學科的先驅。它也提供了資本主義和自由貿易最為重要的論述基礎之一,極大地影響了後代的經濟學家,至今仍是經濟學界最為重要而最具影響力的書籍之一。

“老有所成”的經濟學家——弗朗斯瓦·魁奈

弗朗斯瓦·魁奈(Francois Quesnay 1694~1774)是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奠基人之一,法國重農學派的創始人和重要代表。他於1694年6月4日生於巴黎的蒙福爾·拉穆裏的梅裏村,他的父親尼古拉·魁奈是個律師。但也有人說,魁奈出生於一個有才能的地主家庭。家庭經濟情況雖不很困難,但因兄弟很多(據說在兄妹十三人中他排行第十),因此未能受到很好的教育,甚至到11歲時,仍然目不識丁。有一段令人難以置信的如下傳說:魁奈有強烈的學習要求,曾有一次微明即起,從梅裏村出發,步行幾十公裏到巴黎,買到所要的書,在當天回家的途中,就把它閱讀完了。魁奈13歲時喪父,因想行醫,16歲時到一外科醫生處做學徒。不久到巴黎著名雕版藝術家羅歇福的門下工作五年,同時在附近的大學研究醫學,並學習化學、植物學、數學、哲學等。五年後回鄉,在蒙脫(Mantes)開業做外科醫生,時年24歲。作為醫生,他的聲譽日漸提高,很多知名人士亦去就診。

當時法國因柯爾貝爾執行犧牲農業扶植工商業的重商主義政策,經濟問題十分嚴重,人民生活痛苦,這一切自然成為人們談論的中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魁奈把研究對象轉向哲學,並更進一步轉到經濟學上來,並於1756年和1757年為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寫了《農民論》和《穀物論》,這也是魁奈最早發表的兩篇經濟著作。此後,他又相繼為《百科全書》寫了《人類論》、《租稅論》和《利息論》。在這些理論中,魁奈提出純產品說、社會結構理論、資本理論、價值與貨幣理論等,而正是這些理論,為魁奈《經濟表》的出爐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基石,而這些理論中的純產品,三個階級的劃分更是直接構成了《經濟表》的理論基軸,貫穿著《經濟表》的始終,同時也是《經濟表》的理論前提和重要假設。正是在以上所提到的背景下,魁奈開始第一次試圖說明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過程,並對此進行了探索和研究,於是魁奈的《經濟表》於1758年產生了,而這也是他關於社會資本的再生產的學說和對經濟體係的全麵總結。在宮中和魁奈經常聚會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有狄德羅、達蘭貝爾、愛爾維修、孔狄亞克等,同時有許多經濟學家也經常見麵,如米拉波侯爵、裏維埃爾的邁爾西埃、杜邦·德·奈穆爾、勃多、杜爾哥等,他們後來結成了經濟學說史上有名的重農主義學派。重農主義譯自 Physiocracy一詞,原意為自然的主宰,有服從自然法以求最高福利的意思。後來亞當·斯密在《國民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把它和重商主義並列起來說明,把重商主義稱為商業製度,重農主義稱為農業製度。在凡爾賽宮中和魁奈經常來往的思想家中,狄德羅和達蘭貝爾是《百科全書》的編纂者,《百科全書》第一卷於1751年出版。魁奈在1756年出版的第六卷中,發表了《明證論》和他的最初的經濟論文《租地農場主論》,在1757年出版的第七卷中,發表了《穀物論》,由此開始了作為經濟學家的活動。魁奈在凡爾賽宮中的有力的庇護者朋巴陀夫人,於1764年去世,這使他在皇宮中的地位降低了。1774年路易十五逝世後,魁奈退職,同年十二月,他死於凡爾賽宮,享年八十歲。